发展性目标和基础性目标并重,一起促学生成长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也就是说数学学习目标既要有基础性目标,也要有发展性目标,只有两者并重才能促进学生成长。
本节课《分数的意义》我在设计的时候关注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和掌握,设计了三个板块来引导学生理解单位“1”。第一板块认识数学中1的具体含义,从一组圆的个数对比中发现1的具体含义不同,4个圆所得的结果也不同,认识到1可以看作比较的标准。第二板块寻找以前学过的比较标准,进一步深入认识1的作用。通过回顾所学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容积单位等单位引出单位就是比较的标准,比较的标准就是单位“1”。第三板块通过学生数学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单位“1”,从而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分数的意义。之后又设计一组对比数据,通过单位“1”的变化来深入理解分数的意义,探索单位“1”与整数、分数的关系。最后的练习中回归到数轴中去,通过在数轴上找数来练习分数的运用。
但是教学设计的再好,教学过程却总是有各种生成。课上,学生在第二板块寻找以前学过的比较标准中花费时间过多,在之后探索单位“1”与分数、整数关系的时候就有点匆忙,甚至在数轴上表示数这一环节都没来得及练习到。马主任也说这堂课虽然某些环节两点突出,但是数学课堂本身还是要关注教材、关注学生,基本的基础练习、变式练习还是需要安排一定的量。
以后的数学课堂我既要把常态课上扎实,还要像教研课一样深挖重难点,对关键知识做一个创生,基础目标与发展性目标齐头并进,促进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