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 《恰利利恰利》  | ||
教材分析  | 本单元所选的曲目几乎都与秋收、农忙有关,节奏动感较强,让学生通过模仿农忙季节人们的劳作来体验劳动的艰辛,体验丰收带给人们的喜悦,在学习中进一步感悟音乐与生产劳动、音乐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恰利利恰利》是一首印度尼西亚民歌,表现了庄稼人的劳动热情,旋律中贯穿着欢悦的舞蹈节奏。歌曲标题是印尼语中的衬词,全曲共五句,除第五句衬词的节奏有些变化外,其余全部都以基本节奏型贯穿全曲。第五句分成两个声部,第一声部先唱,第二声部是第一声部节奏的浓缩和模仿,用“弱”的音量衬托在第一声部的长音中,好似回声的效果。表现出印尼农家人耕作播种的意境。  | ||
学情分析  | 孩子对秋收农忙等劳动生活都有直接或间接的体验,教师要巧妙引导,把这些生活体验迁移到对歌曲的感受中,并根据歌曲情绪和内容,帮助学生表现歌曲。四年级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视谱能力,并有一定的运用能力。四(3)班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歌唱能力也不错,本节课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新能力。本课教学基于学生已有的基础来进行双声部歌曲的教学,通过聆听、感受、思考、讨论,自己去发现音乐的旋律特点,主动学习,体验音乐的情绪,最终准确地来表现音乐。  | ||
教学目标  | 1、理解歌曲内容,能用柔和、自然的声音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掌握简单的表现快乐及二声部合唱的演唱方法。 3、感受印度尼西亚的民族风情和音乐文化特色,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情感。  | ||
重点难点  | 重点:理解歌曲内容,能用柔和、自然的声音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难点:和谐、自然的进行二声部合唱。  | ||
教时安排  | 1课时  | ||
课堂预设  | |||
教学板块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一、 常规积累  | 1、谈话:请同学们看世界地图,找一找我们中国在哪里,你还知道哪些国家的位置?印度尼西亚在哪里,有什么特点?(是一个千岛之国、由17508个岛屿组成) 2、谈话:让我们先一起来感受一下印度尼西亚的风土人情。(播放风光片视频)  | 1、看世界地图,找一找中国、印度尼西亚。说说印度尼西亚的特点(长条、岛屿、海洋) 
 
 
 2、看视频,说说对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印象。  | 简单了解印度尼西亚的风土人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 
二、 歌曲教学  | 1、谈话:印度尼西亚不仅有美丽的风光,还有美妙的音乐,今天我们就来学唱一首印度尼西亚的民歌《恰利利恰利》(出示歌谱),知道歌名的意思吗? 2、谈话:让我们先一起来听一听歌曲《恰利利恰利》(播放歌曲);再跟着音乐轻声哼唱;然后说说歌曲带给你的感受。 3、教唱主歌部分。 ⑴出示主歌部分歌谱,教唱。 ⑵让学生找一找这两行歌曲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⑶指导学生唱出快乐的感觉。(节奏加快、跳跃) 4、教唱二声部合唱。 ⑴出示双声部歌谱,教唱。 (讲解主旋律、第一声部) ⑵让学生比较双声部合唱与单声部演唱有什么不一样。 
 ⑶指导学生唱出和谐、自然、有层次的声音。 5、指导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 1、读歌名,说说意思。 (印尼语) 
 
 
 
 2、先听歌曲;再跟着音乐轻声哼唱;然后说说感受。 
 
 
 3、学唱主歌部分。 ⑴跟老师学唱主歌部分。 ⑵小组讨论后交流。 
 ⑶了解表现快乐的唱法,唱出快乐的感觉。 4、学唱二声部合唱。 ⑴跟老师学唱双声部。 
 ⑵小组讨论后交流。 
 
 ⑶和谐、自然的演唱。 
 5、唱出自己的感受。  | 
 
 
 
 
 
 初步感知歌曲感受歌曲所要表现的场景。 
 
 感受歌曲节奏、旋律、歌词的特点,了解表现快乐的唱法。 
 掌握简单的二声部合唱,感知其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 
三、 拓展延伸  | 1、谈话:下面我们再来认识一种印度尼西亚的乐器安格隆(播放PPT及视频,安格隆的图片及简介) 2、播放视频,用安格隆演奏的音乐)  | 1、看视频,了解乐器安格隆。 
 
 
 2、欣赏用安格隆演奏的音乐。  | 了解印度尼西亚的乐器安格隆,引起学生对民俗器乐及音乐的兴趣。  | 
教后反思  | |||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