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无止境,我们在路上 ——记宋小六年级语文教学研讨活动
发布时间:2019-03-27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王金红

教研无止境,我们在路上

——记宋小六年级语文教学研讨活动

叶圣陶先生语:“什么是语文?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吕叔湘先生在谈什么是语文时也明确指出:“语是语言,文是文字:这里所说的“语言”是“口语”意思,这里所说的“文字”是“书面语”的意思。这样看来,“语文”教学就是“口语”和“书面语”的教学。” 

课程改革行进到今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了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于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呈现了较为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交融的改变,这种改变,不仅仅体现在第一课时,还体现在第二课时为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宋小于326日开展了六年级语文教学研讨活动。

本次活动,由六年级三位老师分别执教同一单元的不同课文的第二课时:叶茹华老师带领孩子们通过一次次朗读《如梦令》,走进了想象的殿堂:通过想象“日暮”画面,感受词人李清照“沉醉”的原因,感受“兴尽”的含义;想象“误入藕花深处”作者看到的画面,感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美妙;想象“惊起一滩鸥鹭”的奇观,聆听人声、水声、鸟声交织成的“乐曲”,孩子们一次次被震撼,一次次被陶醉,在情感上与此人李清照产生了共鸣。王金红老师则通过画一画的方法,带领孩子们走进了张志和在《渔歌子》中描绘的“桃花源”,真正感悟到了颜真卿对张志和词的评价“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课堂中在拓展阅读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之后,教师一次次地追问“为何不须归”,孩子们一次次受到了思维的冲击,步步走进张志和的“心志”中;最后老师有通过对比阅读《江雪》,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了“融情于景、用景写情”的方法,体会同样是“垂钓”,垂钓的心境却不一样,感受传统诗词的魅力。高琴老师则带领孩子们通过“螳螂捕蝉”的故事,感受寓意,最后通过抓少年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体会少年的机智、勇敢等品质,在层层研读的过程中,少年的形象更加伟岸、立体,其中的哲理也是深深地刻到了孩子们的心里。

万物复苏的阳春三月,我们在研磨中前行:本次研讨活动,是老师们智慧的体现,是我校老师丰盛的精神食粮,为我校老师指明前进的方向。教研无止境,我们在路上……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宋剑湖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清涟街  联系邮箱: jyfkg@163.com  联系电话:1396121743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