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迁移”促进小学数学教学
发布时间:2019-12-2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杨新霞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就小学数学的学习而言,迁移主要指先前的知识、技能对后来学习新的知识、技能的影响,如果是积极影响,就称为正迁移(或简称迁移);如果是消极影响,就称为负迁移(简称干扰)。由于数学知识都是内在联系着的,所以,迁移现象普遍存在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创设适宜的迁移情境运用好迁移规律充分注意正迁移及其产生的条件就能促使学生学习的正迁移使学生自觉地运用已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地去同化新知识从而达到调整、扩充和优化原有认知结构,建设新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用。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教材、不同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使知识的迁移顺利实现。

   

     一、抓住共点探新知

 

    迁移所依赖的主要条件是不同知识存在着共同的因素,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越多,就越容易产生正向的迁移。在教学新课时,通过发掘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并充分利用这些共同的因素,创设迁移情境,就可以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逐步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可以根据如何处理小数点来设计一组复习题,为引导学生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作好知识上和技能上的准备:(1)除数扩大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该怎样?除数扩大100倍呢?(2)把6.45扩大10倍,小数点应该怎样移动?扩大100倍呢?在新课结束后,还可以设计一组专门训练小数除法中专门处理小数点的基本训练题,只要求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不必再去计算。例如: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7.4÷0.4=()       7.4÷0.04=()         7.4÷0.004=()

6.245÷5=()        62.45÷5=()          624.5÷5=()

    通过迁移学生自己探索出了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方法,并且理解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探求新知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二、沟通联系求转化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很多新知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用旧知识去认识和理解。在教学这样的内容时,教师要运用转化思想,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条件,使新知识转化为旧知,从而使迁移顺利实现。

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在上新课前,我先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接着提出“你能运用这种方法来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吗?把圆柱转化成什么图形比较好呢?”根据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进行知识迁移,引导学生运用切割、拼接等方法,把圆柱体转化成一个长方体,那样问题就容易解决了。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明确:圆柱转化成了长方体,原来圆柱的底面积等于长方体的底面积,原来圆柱的高等于长方体的高,V长方体=Sh,因此V圆柱==Sh。这样使学生既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再如,教学小数除以小数,也是把除数由小数转化为整数,再解决。

 

    三、类比推理促迁移

 

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的若干属性相同,已知其中一个或一类事物还具有某一属性,从而推出另一个或另一类事物也具有某一属性的思考方法。这种推理形式比较简单具体,虽然推出的结论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但这种推理的方法在科学发现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这种方法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建立新的概念系统。

例如,教学多位数的读法、写法(含有三级的数)时,引导学生从含有两位数的读法、写法类推到含有三级数的读、写法;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类推到亿以上的数的大小比较;从求一个亿以内数的近似数,类推到求比亿大的数的近似数;从乘数、除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类推到乘数、除数是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这样由已知到未知,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出了触类旁通缩短了知识迁移的过程,从而更好、更快地掌握新知识,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设计练习再迁移

 

练习,是学生应用知识的一种重要形式。知识的应用也可以看作是知识的再迁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一般从表面理解到比较深刻理解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应重视练习的设计,有意识地设置具有层次性的拓展练习,为今后学习打下更好伏笔。

如,在教学完乘法的意义后我设计了这一组练习:

8+8+8+8+8+8= 7+7+7+7+7+7+6=

6+6+……+6+7= (一共有99个6)

通过这些练习设计与讲解,不仅可能使知识得到再迁移,而且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训练,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也得到培养。

 

    、运用对比抗干扰

 

对比抗干扰是指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清新旧知识的区别,以防止产生负迁移。事实上,旧知识对于新知识的影响并非只有正迁移或是只有负迁移,往往是某一方面起正迁移作用,而在另一方面又起负迁移作用。例如“分数能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的几分之几”对于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有正迁移的作用,而“分数还可以表示一个具体数量”,对于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又有负迁移作用。因此,在讲解百分数意义的过程中,我注意让学生将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与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明确异同,不但排除了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对百分数的干扰,而且巩固了正迁移的成果,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也更深化、更清楚了。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迁移规律,既符合了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有助于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又发展了学生的能力,培养了迁移意识和习惯,全面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同时利用各种迁移,促使学生掌握各部分知识的区别和联系,重点突出,关系清楚,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受益终身。学习的迁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我们必须一步一步,持之以恒地走下去。同时应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顺序,使迁移由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宋剑湖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清涟街  联系邮箱: jyfkg@163.com  联系电话:1396121743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