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周期现象》评课稿
姚春霞
《找规律》这节课研究的是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并要求学生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由于学生在四年级的时候就接触过一些规律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探索规律的经验,也初步具备了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重点让学生经历整个探索规律的过程,在丰富感性积累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归纳共同点,总结规律,提高学生找规律、根据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节课,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有效激发学生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班的孩子整体胆子较小,有别的老师来听课时一直有点拘谨。所以我觉得只有让他们消除紧张、害怕的心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全力投入到学习中去。课一开始,我设计了一个男女生快速记忆PK赛,通过这个游戏,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消除了学生紧张害怕的心理,又利用学生不服输的心理,激发学生探究为什么女生的数据好记,而男生的不好记,使找规律的学习有了非常好的开端。
二、有效重组加工教材
教材中关于盆花、彩灯和彩旗的三个问题是分别提出的:“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照上面那样排下去,从左边起第17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第18盏彩灯呢?”、“从左边起第21面、第23面彩旗分别是什么颜色?”。我改变了课本例题编写中盆花、彩旗、灯笼逐一呈现、分别提问的方式,而是以“照上面这样排下去,它们左起的第15个分别是什么颜色?”的提问加以统整,用统一的数“15”来提问,不但便于揭示知识间的联系,给学生预留了较大的思维空间,也便于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归纳共同点,总结规律。
三、有效提问及时追问
在“观察场景,发现周期”这个环节中,我抓住了“把几盆花、几盏灯、几面旗看成一组”“每一组中的排列顺序是什么”这两个关键问题,使学生能既关注到每组中物体的数量,又关注到每组中物体的排列顺序。在交流彩灯的规律时,当学生能用完整的语言描述彩灯的规律后,我进行了及时的追问:1.第4组的第1盏彩灯会是什么颜色?2.第9组的第1盏呢?3.第100组的最后1盏灯是什么颜色?通过这三个追问,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及推理能力,使他们经历由表及里、从富有个性到具有共性的认识过程,揭示“周期现象”的本质特征,也体现了教师“引导者”的作用。
四、做到全班人人参与
在教学过程中,我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可以说这节课确实做到了人人参与。学生举手很积极,连平时上课从不举手的张思璐同学,都主动举手发言,虽然他回答得不够完整,但是我看到了一个孩子的进步,也看到了我们班学生的潜力,只要多给他们一些机会,多提点他们,他们一样很棒!
五、做到及时练习拓展
对于数学课来说,无论概念、 定义、法则的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的巩固,解题策略的运用都离不开一定数量的练习。教师必须要有训练意识,提供足够的练习时间和练习量,开展训练。这节课的训练很充分。通过摆棋子和穿珠子这两个有趣、富于思考的练习,加深学生对“周期现象”及其解题策略的理解,第2题中添加的拓展:有绿、黄、蓝、红四种珠子,让你任意挑选几种珠子,有规律地去穿,要确保第22颗是红色,你准备几颗为一组,每组排列的顺序是什么?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能完善学生认知,形成灵活的解题策略,达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目的。12生肖这题:通过让学生找到今年多少岁的人与自己是同样属相的,使学生更充分地体验周期现象的规律,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现象中常常蕴含着有趣的数学问题,从而产生亲近数学的情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我根据自己家的实际情况,设计的猜年龄这题也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使教学的课堂气氛更加的活跃。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应用规律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提高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