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4-12-0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朱秋莲

《家》教学反思

《家》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首小诗。它清新、自然、朴实,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设计:

一、温馨情景、引学生入文

在这节课上,由多媒体展示出:蓝天白云、泥土种子、森林小鸟、小河鱼儿等多幅画面,使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它们的亲密关系。我打开音乐,和着音乐的节拍,轻轻朗诵课文:“蓝天/是白云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森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让学生听着我的范读走进自然美的意境之中。
二、用提问寻思、用细读品味
  
在学生轻声朗读之后,我随机展示了蓝天白云的画面,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为什么把蓝天比作白云的家呢?”学生展开了想象。同样的方法,我又让学生想像森林和小鸟、小河和鱼儿、泥土和种子的亲密感觉。这些想象和描述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读时感情充溢。在理解内容、品位文字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继续诵读课文,去体会语言、理解语言,并把体验到的情感移植到文本之中,用心灵与文本对话,用优美的声音把体会感悟出来。在诵读的时候鼓励孩子加上动作,不仅让孩子兴趣大增,也便于学生记忆诗歌。
三、拓展文本、升华情感
  
课文最后我又展示出了另一幅画面。我说:“自然界里有它们的家,那我们小朋友的家在哪里呢?”学生齐声诵读:“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此时出示一幅幅“祖国风光”的图片,带孩子在课件中游览祖国的山山水水,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带着自豪、骄傲的心情读课文。
  
诗中“祖国”是一个抽象的词,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尤其不容易理解。我通过课件将抽象的“祖国”化为一幅幅“祖国风光”的图片,突破了学生理解上的难点, 并通过谈话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相机对学生进行爱国的具体教育。
  
在这节课上,我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在诵读、表演、对话中去体验、感悟语言带给我们的温馨。在这种体验中,学生的性情得到了陶冶。
  
这节课带给我的不但是快乐、感动,而且是审美的情趣。让我感到教学不是枯燥的,而是有滋有味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宋剑湖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清涟街  联系邮箱: jyfkg@163.com  联系电话:1396121743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