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可以更精致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武进区新街小学 施丹红
本周二,我准备了一年级数学的《认识图形》一课,很荣幸地邀请到武进区数学教研室的
一、课前准备
一节课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这个是上好一节课的一个看似微小但是却有着重要作用的环节。课前准备内容很多,有的是知识准备,可能是上节课留下的作业或者预习内容;还有硬件准备,比如所学习内容相关的教材教辅等;甚至还有身体的准备、思想的准备,如要有没有休息好,课前有没有想到这节课可能会有什么样的障碍发生。
二、教学实施
教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一堂好课如何实施即如何操作非常关键。学生的主阵地就是课堂学习,在教师组织教学中应该有引人入胜的导课,循序渐进的衔接,有的放矢的提问,卓有成效的启发。
1、激趣导入。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节课能在课堂导入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对课堂充满向往,可能剩下的工作就非常容易了。当然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可以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用问题切入课题。
2、细致的问题。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
本节课中,我设计的一部分问题就出现了指向不明或是稍显含糊的情况,比如一开始的利用情境图提问:“机器人身上藏着哪些立体图形?”导致孩子们只看见平面图形而忽视我本来的意图——“立方体”。同时,我应该再增加一个环节,就是立体图形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闪烁,为下面环节的跟进买下更好的伏笔。关于本课所要认识哪些物体的平面是什么图形中,我提的问题还可以再修改,再精致。从而更好地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3、拓展运用。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如何拓展运用也应该充分重视。理科教学的特点是要加强训练,因此如果教师配套些相关知识的巩固性习题,当堂巩固,及时反馈,想过可能会很好,不过教师设计的习题不宜过难,应该又层次又针对性训练,要能体现科学运用和科学探索的本质,和课堂有机结合,让学生真正做到举一反三,熟能生巧。对于本课的课后练习,我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所以。在习题的设计方面,还应该再细致一些,层次再分明一些。
4、反思评价。课堂的尾声,依然不要忘记要进行总结评价,这个时候教师不要直接去总结,理想的方式应该还是要交给学生。让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谈谈收获。可以通过回忆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理清其学习的思路,把握学习的重点,畅所欲言的谈所得所想,最终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反思评价。这样一节课下来,思路清楚,知识目标达成效果会很好,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这个过程教师尽量作为倾听者,若学生总结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可以在学生结束总结后进行点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板书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虽然自身也充分考虑了,但是稍显凌乱,为了本课的主题,还应该再精简些许,以达到主旨突出的境界。
三、教后总结
对于教师来说,一节课的实施完成并不代表教师工作的终结。只有通过学生反馈的情况来分析总结教学过程的得与失,做到从准备到实施再到反馈,细致入微精雕细刻这样才能做到教育教学的精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