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公顷》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认识平方千米和公顷中的第一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对这些面积单位概念建构的过程也初步了解,这为认识“公顷”这个面积单位在知识经验、认知经验等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五年级学生的直观感知能力还比较薄弱,同时对土地面积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不是非常关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很有必要鼓励学生采取多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来增强感知能力,领会“公顷”这一概念的本质。以下就来谈一谈我对周晶老师所执教的这一课的感想。
一、从实际出发,产生学习的需要
公顷是一个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是学生已经认识的平方米这一面积单位的扩展。让学生感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在头脑中建立1公顷的表象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师首先通过介绍南京明孝陵、北京中华世纪坛、台湾日月潭等的面积,由平方米单位过小从而引出引出公顷这一土地面积单位。这样比较实际的生活问题能较好的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土地面积单位的需要。
二、以探究为辅,建立概念的表象
认识公顷是一节概念课,它更多的是一种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同时又带有探索的味道。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整合。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成功突破这一难点,周老师先让学生自行想象,然后利用百度地图出示学生们都很熟悉的我们学校的卫星图,在操场跑道上找一找100米,亲身感受100米有多长。正因为学生对100米的长度有了感性的体会,所以学生能够较好的感受、想像、体会1公顷的面积有多大。通过在地图上围出了面积一公顷的一个正方形,从而得出学校面积大约1.8公顷的结论,这样的设计很有效得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1公顷这一概念的表象,教师通过用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的方式,请学生讨论估算多少个学生手拉手围起来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学生通过简单的推理,很顺利的得出了答案。接着顺水推舟利用学生熟悉的场地篮球场的面积、教室的面积推算1公顷的实际大小,加深了学生对1公顷的认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我想: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它更是一种探究,一种体验,一种激励与唤醒。
三、用转换作结,进行知识的融合
在学生对公顷这一概念有了充分认识后,周老师称热打铁,通过单位换算练习、解决实际问题等活动,让学生进行已学面积单位间的转换和公顷概念在实际问题中的使用。从而达到了学用结合的目的。同时也很好地做到了知识的相互融合。
总之周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上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通过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当然,在数学概念的理解上,如果能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身体会一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一起来解决,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