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
宋剑湖小学 朱秋莲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寓农业常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
全文可分为“遇险”、“脱险”两大部分。全文充满童趣,语言生动,有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了很好的凭借,因此在指导学生时,我注意引领学生进入故事情境,抓住关键词语来把握课文内容,在感悟的基础上读好人物对话,将自己的阅读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和表演表现出来。
一、找关键词,创设情境,指导读好人物对话
第一部分写小稻秧被杂草拼命抢营养而气得脸色蜡黄,当场病倒。我先引导学生从找出杂草抢小稻秧营养的句子入手,采用边读边思考来感受理解其中的关键词。待孩子们完全明白杂草当时的气势汹汹和小稻秧的软弱无助,再进行有效的表演来感悟杂草的蛮横。并通过这一次的表演让学生感受到表演成功,关键在于读懂文本,抓住关键词。为下文的表演打下基础。
二、以读为主,读演结合,发挥评价指导作用。
有了第一部分的学习,我采用放手的方法引导孩子们学习第二部分。首先同桌之间练习表演朗读,在交流时通过生评、师评多种评价方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朗读和表演的技巧。其次,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指名同桌上来进行表演朗读。这样不但生动再现了课文描述的情节,还进一步地让朗读与表演结合到一起,进一步地深化了课文朗读的层次,提高了学生表演读的兴趣。
剩下部分的教学,都是在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时通过讲解和表演的方式来进行的,孩子们就在这样轻松、愉快、自然的情境下继续深入走入文本。
有人说,课堂上不闻琅琅读书声,听到的都是教师烦琐的分析。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会得到明显提高。所以,在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声情并茂、摇头晃脑”地读书,切实培养他们的语言感悟与表达能力。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但是忽略了在理解、熟记语言的基础上的熟练运用。课堂整体的时间把握不好,另外对于课堂的掌控还不够游刃有余,特别是放手的那一部分,自己讲的多,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