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特级教师风采,品创新课堂盛宴
宋剑湖小学 朱秋莲
为期两天的时间内,陈延军、宋运来、薛法根、张红、张敬义五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以“创新力”为关键词,以现场授课讲学的形式,倾情献上一场语文课堂的盛宴。
第一天上午听了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陈延军老师的课,无论是从教学理念、课堂设计还是陈老师的文化底蕴,感觉收获丰盈。
陈老师一开口讲话,那酷似罗京的音质,文质彬彬的语气,让人感觉不像一个老人,倒像是广播电台的播音员。这节课中,陈老师一个劲儿在微言大义,有过于重视其承载的教育功能。对学习语文的方法方面更多的做法在于灌输,而少实践。当然一节课也不可能有更多的实践。读词语、读多音字,理清脉络,重点研读,波澜不惊。等到他讲完课的时候,人走得差不多了。回家的欲望太强烈了呀。只是老曹记得在教学“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中,陈老师用了这样的一种方式:“值日的时候,, , , 没过多长时间,居然—— 了。孩子们写出了感觉。这是不是积极的语用呢?
课后,他给我们讲17岁的他中师毕业在河北的农村教书,因为他非常喜欢朗诵,加上从小非常喜欢读书,才一步步走到北京。在这次来泰安的路上,他就在认真地读钱理群的书。
他给我们讲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包括听说读写能力、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三个层面。
他给我们讲教乔羽先生的做的词《爱我中华》,应该从反复,天、地、人的统一入手,“健儿奋起步伐”,想到了哪些人?“中华雄姿英发”想到了什么。这些独特的视角,带给我的是大师的别具一格。
本次活动为广大一线教师指明了前行的方向:语文课堂的创新诞生于持之以恒的思考与实践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