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教学反思
武进区宋剑湖小学 袁顺利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规律是数学的灵魂”。苏教版数学教材“找规律”为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提供了很好的载体。《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大力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认真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因此,“发现”和“探求”规律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本节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着重让学生找出这个规律,并应用这个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不断拓宽获取数学知识的渠道,感受数学思考的合理性,激发找规律的兴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
在教学设计上重点突出以下四个方面。
一、激趣导入,引入规律。
在新课之前,设计了一个“神秘礼物”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一朵红花一朵蓝花一一间隔排列猜出下一朵花的颜色,初步体验和发现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好奇心,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之间的关系。
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在例题的教学中重点突出学生的主动探索活动,在丰富的现实问题的场景中,让学生观察、填表、分析手帕和夹子、兔子和蘑菇、篱笆和木桩之间的个数关系,让他们逐步积累感性认识,感悟其中的规律,再用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综合和归纳,发现规律进行交流,而不是直接将规律灌输。对于规律的表述,教材没有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自己归纳和表达。由此增强学生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试一试“引导学生经历数字化过程,进一步验证规律。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再次经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排列特点及个数关系的探究过程。出示间隔排列的两端不同的情况让学生发现新的规律并沟通与例题中联系,使学生把获得的具体的、感性的认识逐步上升为数学思考,初步感受有关的简单数学模型。“想一想”让学生动口把发现的数学规律用语言叙述出来,并进一步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做到学中有用,用中促学,符合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四、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本环节是对本节课教学活动的总结,有助于学生不断地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培养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布置的实践作业将规律的运用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如下:
1.在教学中,学生对“一一间隔”概念的理解有点模糊,原因在于生活当中“间隔排列”的现象有很多:有多种物体一一间隔,也有整体间的间隔排列。教师创设了情境却没有很好的让学生建立“一一间隔“的概念,以致给后面探索规律中语言的表达造成一定的困难。
2.探索出来的规律没有引导学生用数量关系式的形式表示,所以学生在解题时没有很好的结合数量关系式思考。
3.练习出现的封闭图形中“一一间隔”排列规律教师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在引导学生得出规律后没有通过变式(如变成三角形、四边形等)让学生真正懂得只要在封闭图形中都存在这样的规律。
4.本节课还可加深内容的深度,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样是间隔排列探索出的规律却有所不同,沟通三种情况之间的联系。可在练习中设计一道男女学生排队的题,并将三种情况有机结合,既形象又直观。
5.在让学生说生活中的“一一间隔”规律时,没有引导学生将两种物体的“一一间隔”规律转换成物体与间隔数之间的规律。
6.练习中在进行第3题的练习时应先设计一组求“两端物体”和“中间物体”的对比题,以免跳跃性太大,学生理解有点难度。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