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段课堂的估算有意义吗?
发布时间:2014-03-1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杨新霞

低段课堂的估算有意义吗?

                                              宋剑湖小学   施丹红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笔算、口算能力的培养,对估算的要求较低。学生从一开始学习计算,就在教师的影响下,对计算逐渐养成了计算要准确、结果应唯一的观念。而估算是不需要精确的结果,允许有误差的,且由于估算的方法不同,估算的结果是不唯一的。这样,使得学生在心理上有了一个极大的反差,产生估算学习时的心理障碍。所以,学生不愿意主动选择估算。

例如:一班有39人参加学校运动会,二班有42人参加学校运动会,大约一共有多少人参加学校运动会?我在教学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读题后,列出算式39+42,并很快口算出得数有81人。其实39+42的估算,因为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学生都达到了比较熟练的程度,口算比估算来得简便。设置这样的估算内容,似乎有点牵强。这种为估算而估算,让估算成为形式的教学,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估算的优越性。再者,估算要先把相关的数据化整,程序多,学生会觉得估算麻烦,不如直接口算和笔算,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矛盾。这样为求近似数而求近似数的教学有价值、有意义吗?在低段估算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估算的价值体会不是很深,不能带给学生便利,反而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

       学习了《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小学数学》一书,对于估算我有了新的认识。估算与精确计算也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二者也是互有联系。如笔算除法中的试商、粗略估计计算器得到的结果是否正确等都要用到估算;同样,估算时也常常离不开基本口算,并且为了提高估算的精度,调整估算的策略,往往也需要以精确计算的结果作为支撑。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才能根据实际问题情况去选择估算策略:要往大估;还是往小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灵活选择相应的策略,才能解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可见,从加减法运算开始逐步培养孩子的估算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宋剑湖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清涟街  联系邮箱: jyfkg@163.com  联系电话:1396121743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