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图形几何概念”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
发布时间:2014-04-0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杨新霞

在“图形几何概念”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图形几何概念”是构成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几何概念的复杂性、抽象性等特点而成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效载体。小学生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如何依托几何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发展学生思维呢?

一、从课标要求明确空间观念提升的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对“空间观念”是这样阐述的:“空间观念主要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绘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由此可以看出,空间观念是图形几何概念中众多素养中的核心素养。

1.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探索并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体验简单图形的运动过程。

2.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感受几何直观的作用。

二、从教材编排明晰空间观念提升的途径。

《数学课程标准》描述了空间观念的主要表现,其中包括“能够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这是一个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抽象分析,不断由低到高向前发展的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直接感知基础上的、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

途径一:由“生活原型——抽象几何图形——具体实物”

教材情境窗呈现了许多圆柱、圆锥形状的冰淇淋包装盒,蕴含了圆柱和圆锥的生活原型。第一个红点: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让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抽象圆柱、圆锥的几何形体,并列举常见的圆柱或圆锥形状的物体,充分发挥实物的直观作用,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由“生活原型——-抽象几何图形——具体实物”这样一个探究过程有利于形成圆柱、圆锥的的空间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途径二: 借助模型,以操作、观察、比较等方式探究特征。

第二个红点:圆柱和圆锥各有什么特点?通过对圆柱和圆锥模型的观察、操作和比较,更清晰地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发现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教材要求我们教学时要让学生借助学具这一直观手段进一步丰富学生学生的感知,以操作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途径三:在练习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同样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题目。要求借助想象,探究长方形、半圆形、梯形和三角形快速旋转时会形成下面的哪些图形?可以很好的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然后让学生动手试一试。通过一系列的“想象—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由“面”到“体”转化,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三、以有效的教学策略发展空间观念。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可以说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是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是促进概念内化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等直观活动,学生才能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积累的相关感性认识,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和推理建立数学概念,进而发展其空间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圆柱、圆锥的学具探究特征,利用圆柱、圆锥高的学具模型让学生直观感知圆柱的“无数条高”,利用剪开的展开图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学具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经验,同时便于形成图形的直观表象。通过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等操作活动将几何概念直观化,调动学生的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同合作,多种感知活动有机结合,使学生大脑多渠道的接受刺激,更好的获取信息,把握几何形体的特征。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宋剑湖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清涟街  联系邮箱: jyfkg@163.com  联系电话:1396121743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