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线段
宋剑湖小学 濮雯蝶
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
2.使学生能根据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从一组图形中辨认出线段,会数图形里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3.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和想像力,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曲直对比,引入新课。
1.出示两组学生活动图,一组跳绳、一组拔河。
师:两组同学手中的绳子有什么不同?
2.师:观察你桌上的毛线,这根线是什么样的?(弯的)
二、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1.初步感知。
(1)变曲为“直”。
问:你能想办法把这根线变直吗?(用手捏住这根线的两端,把它拉紧。)
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板书:线段)
生指,从哪儿到哪儿可以看成线段?线段是什么样的?(板书:直的)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教师讲述:两手捏住的地方,就是线段的端点。(板书;端点)
提问:线段有几个端点?
小结并板书:两个端点。
同桌合作,互指毛线的哪儿可以看成线段?两个端点在哪里?
(3)变式判断。
教师演示变式。先弯,师问:这样可以看成线段吗?为什么?再向不同的斜方向:这样可以看成线段?为什么?师捏住毛线的一部分,生指出:哪里可以看成线段?
(4)认识线段的示意图,建构线段模型。
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这两条短竖线表示线段的端点。
请学生闭上眼睛想想线段的样子。
(5)小结特征。
线段有什么特点?
小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6)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认线段)。
2.强化特征。
(1)到生活中找线段。
①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边都可以看成线段。引导学生指出直尺上的线段。
②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边都也可以看成线段?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到图形中找线段)。
在图形里每条边就是一条线段,线段的端点虽然没有标出来,但它是存在的。
师:三角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那么六边形呢?七边形呢?
小结:几边形就有几条线段围成。
3.操作实践。
(1)折线段。
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像老师这样对折、打开,多了一条什么?(折痕)
师:这条折痕也可以看成一条线段,请你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
师: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你还能折出比这条线段短的折痕吗?
学生操作后组织交流,并指出:线段是有长有短的。(板书:有长有短)
(2)画线段。
教师一边演示一边说:用左手按住直尺,使它不能移动;右手沿着直尺边画一条直直的线;两个端点不能忘。
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自己动手画一条线段。
如果没有直尺怎么办呢?还可以用什么工具来画线段?
为什么这些工具都能画出线段呢?(这些工具都有直的边)
三、联系应用,拓展认识。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完成后,引导学生理解“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第5题。
引导学生先猜想“画成的是什么图形”,再完成。
四、自主总结,课外延伸。
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