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张齐华老师《交换律》有感
发布时间:2013-09-0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杨新霞

本课,在宏观架构上并未作太大开拓。然而,在保持其整体架构的基础上,这一堂课在更多细节上所给予的突破却是十分显见。由“3+4=4+3”得出交换两数的位置,和不变的猜想,似乎再自然不过了。然而,教师略显突兀的介入,以交换的位置,和不变的细微变化,确又发人于深思。验证猜想,需要怎样的例子的探讨,更是折射出了张老师独特的教学智慧。
   
触及我深思的问题还在于,是什么原因触发了这一节课将原来的加法交换律置换成了交换律?是内容的简单扩张?是教学结构的适度调整?随后的课堂,给了我清晰的答复。加法交换律只是一个触点,减法中是否也会有交换律?”“乘法、除法中呢?等新问题,则是原有触点中诞生的一个个新的生长点。统整到一起时,作为某一特定运算的交换律知识被弱化了,而交换律本身、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猜想-实验-验证的思考路线、由此知彼知的数学联想等却一一获得突显,成为超越于知识之上的更高的数学课堂追求。

课堂的结尾,我们依然看到了教师对传统保守思路的背叛。确定的、可靠的结论已经不再是这一堂课的终极追求,结论的可增殖性、结论的重新表达、问题的不断生成和卷入,仿佛成为了这堂课最后的价值取向。

    数学是什么,数学可以留下些什么,数学可以形成怎样的影响力?答案并不唯一。但我以为,数学可以在人的内心深处培植理性的种子,她可以让你拥有一颗数学的大脑,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理性、审慎地看待问题、关注周遭、理解世界,这恰是这节课给予我们的最大启迪。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宋剑湖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清涟街  联系邮箱: jyfkg@163.com  联系电话:1396121743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