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蜻蜓》音乐课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12-04-3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卞莉月

                                   《红蜻蜓》音乐课案例分析

    一、背景介绍     

   歌曲《红蜻蜓》的主旋律起伏较大,音域 宽达十度,和声式的第二声部围绕主音“ 1”起伏不大,使歌曲的和声色彩非常浓厚。全曲虽短小,但曲调非常优美抒情,三段歌词却将美好童年的生动情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令人难以忘怀。在这首歌曲的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歌曲的曲调美和情景美,创设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和表现歌曲的艺术美。学生对这首歌曲的喜爱程度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他们审美感受力强,歌曲演唱优美动听,两个声部的配合协调。我想,这不仅是因为歌曲优美,更重要的是挖掘了歌曲的美,学生感受到了美,从而表现了歌曲的艺术美。

 二、案例描述与分析

    ()歌曲教学前的声音训练借助歌曲背景,用形象的事物和图形向学生讲解并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案例片段]

    1、师出示与红蜻蜓相关的图片 

    师“大自然上,有很多美丽的景色,大家想想看,会有哪些声音出现?(师边启发学生边坐如下发声练习,并配上手势动作)

    X X :hu  (做连音练习)

    X O  X :mie (做顿音及连音练习)

    XX  XX  XX  XX :do (做顿音及跳音练习)

    2、生自行想象创作(师用图形表示)

    X  X   X :           

    (做顿音和连音练习,并根据图形高低变化做声音的强弱训练)

    [案例分析]

    小学阶段的学生通常具有“好玩、好动、坚持性差”等心理特点,因此对于相对枯燥乏味的声音训练这一技能要求普遍不感兴趣,但作为七年级的学生来说音乐课上做些简单的基本声音训练是必要可少的,这是基础练习的一项很重要的部分,也为后面歌曲的更好演唱做好铺垫。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发声元素,用比较形象的事物和图形来教学,选择贴近学生认知水平与生活经验的素材“化腐朽为神奇”,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体验到发声练习的快乐,从而更加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乐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发声技巧。以上的发声练习中就结合了有效的教学方式而展开,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像里,想像草原上的声音,再通过教师的指导以及手势的辅助来训练学生的声音,建立比较好的声音感觉。

    ()分小组合作识谱教学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

    [案例片段]

    1、师出示旋律卡(6),每组一张,生自行熟悉旋律(此时师轻声弹奏旋律给学生指导)

    2、师指挥生进行旋律视唱接龙 (轮到的小组起立唱)

    [案例分析]

    本首歌曲短小简单,歌曲旋律节奏也不复杂,而且正好是六个乐句。因而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将歌曲分句分小组来完成师交给的任务。改变了以前全篇幅的歌谱学唱和师笼统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很高了。并且在课堂中也能用比较短的时间完成任务,学生在学唱的过程中,不仅关注自己小组的旋律,也在关注其他组的旋律,也就更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考力,在相互合作的方式下潜移默化地完成了整首歌曲的视谱。这种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充分锻炼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并且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

    () 有感情的朗诵歌词有助于歌曲演唱

    [案例片段]

    1、师出示歌词  “在大自然上,有蒙古族人民优美的歌声,相信他们一定生活得很幸福,听听他们是怎么夸他们的家乡的”

    师示范朗读

    2、师指导学生一起齐朗诵,处理好每一句的强弱力度

    3、分小组朗诵接龙,看看哪组表现得最好

    4、师完整范唱歌曲,生聆听

    5、分小组演唱,师用手势提示强弱力度处理

    [案例分析]

在歌曲教学中,朗诵是一种很好的记忆歌词的方式。不仅通过大声朗读能刺激大脑增加记忆力,更加在朗诵的过程中,通过对每一个乐句进行的细致处理,如强弱力度的变化、咬字的位置、声音的位置等等。对后面歌曲的教学很有帮助,能更好的为歌曲学唱所服务。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朗诵本身也是一种受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学生们在相互合作的形式下通过对比、反复、交换乐句等方式来充分感受歌词的魅力,这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歌曲的喜爱的程度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宋剑湖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清涟街  联系邮箱: jyfkg@163.com  联系电话:1396121743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