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颂》的艺术特色
发布时间:2014-06-1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章志英

《石门颂》的艺术特色

摩崖刻石均为自然山石,刻于悬崖峭壁之上。由于摩崖体面较大,粗糙不平整,甚至还有裂缝,这对书写者和镌刻者都是极大的挑战。所以不得不放大字形,舍弃华饰,单刀直入,见好就收。摩崖刻石以刀代笔的粗率刻法,加上两千年的风雨剥蚀,便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刻石面貌,也形成了前人所谓的“金石气”之说。与摩崖刻石不同的是,墓志、石阙、石经的形状经过制作,表面经过打磨,镌刻者可以精工细作,书丹者可以深思熟虑从容下笔。

摩崖刻石传世经典之作有《瘗鹤铭》、《开通褒斜道》、《石门颂》等等。

《石门颂》是东汉刻石中的一枝奇葩,也是摩崖刻石中的精品。其文刻于建和二年(桓帝刘志148年),全称《汉司隶校尉君石门颂》(汉司隶校尉相当于监察部官员)。此刻石在陕西省褒城县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刻石横广四三八厘米,行五字至十一字不等,计十六行六百字。文为四字一句,押韵可通读。内容为汉中太守王升对故司隶校尉杨孟文“数工奏请”开凿石门通道的功绩的记载,均为颂扬之词。《石门颂》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苍茫,朴拙雄浑,气势恢弘,风神疏宕,素有“隶中草书”之称,为历代金石家所喜爱和推崇。清代张祖翼跋古鉴阁秦文锦旧藏明代拓本,有这样一段跋文:“《石门颂》摩崖刻石前代虽有著录而名不甚显,至乾隆间天仓毕秋帆督关陇,始与开通褒斜道刻石同为艺林所重。然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清代杨守敬盛赞日:“其行笔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毓秀一派皆从此出。”王昶《金石萃编》说:“书体劲挺有姿致,与开通褒斜道摩崖隶书疏密不齐者,各有深趣,推为为东汉人杰作。”近代书法家罗复堪先生亦有诗云:“髙超奇逸石门颂,胆怯何由敢问津。合与孟初称草隶,苦心力学因循。” 笔者认为,人们之所以对《石门颂》有这种评价,与大自然对其刻字鬼斧神工的“再加工”所产生的朦胧而神秘气息有密切联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宋剑湖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清涟街  联系邮箱: jyfkg@163.com  联系电话:1396121743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