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小学英语学科教学建议(征求意见稿)
英语是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英语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学习英语符合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需要,符合多元化社会的需要,同时学习英语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力,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培养高尚的品格和坚强的意志。基础阶段英语课程的学习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像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课前准备
1.
每学期初,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英语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教师必须了解全学期的教学总体目标和要求;认真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知识和能力渐进的层次;并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英语学习状况及需求。
2. 以教学目标、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
划。教学计划应包括:
⑴学期教学总体目标(含目的、要求、任务);
⑵教材内容及学生情况分析;
⑶各单元的总体设想、具体措施及学科活动(包括课内、课外各种形式的活动);
⑷教学进度
⑸评价的方式、内容及时间等。
3.认真备课。
认真备课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备课时教师应做好以下工作:
(1)了解教学动态及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
(2)通读全套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体系及特点,熟练掌握本学期(学年)教学内容,明确其在整体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行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并在备课时把握好每课教学的重难点。理解和掌握教材中语法、单词、短语、句型的意义和用法,并能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出便于语言知识操练和言语实践活动的情景。能把新旧知识衔接起来,并能利用教材提供的语言材料设计出综合性交际活动的情景。
(3)教师要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水平,了解他们学习外语的兴趣、需要,方法和习惯。要观察学生的习得过程,并据此对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出充分的预设,以便教学中能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教学效率。
(4)选择教法时要考虑落实教学目标,贯彻教学原则,不能生搬硬套,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英语能力为前提。教师要明确教学任务和要求,研究教学重点和难点,并确定基本能力培养的目标。能把新旧知识有机结合,创设符合实际生活的真实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习得语言,发展能力。
(5)课堂设计要以能达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宗旨。要做到各教学环节完整、衔接紧凑、层次分明、条理清楚、难度适当,整体上有逻辑性。新知识的呈现方式要科学、巧妙、有吸引力,要与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实质相结合。本课时教学的结束方式要有利于下一节课的教学。
教案须包括: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
(四)教学难点;
(五)课前准备;
(六)教学过程;
A.Pre—task preparation
B.While—task procedure
C.Post—task activities
D.Consolidation
(七)板书设计;
(八)作业设计;
(九)教学后记。
课后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并简要地记录在本课时教案后面,以便及时优化教案,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
二、课堂教学
上课是外语教学的中心环节。
1.课前,教师要熟悉教案,准备好教具、电教媒体等。教师要提前到教室,准时上课。教师要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要精讲多练,寓教于乐,寓练于活动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黑板使用要有计划,板书要工整,教学中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与教学方式。教师要准确把握时间,准时下课。
2.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定向”、“激励”、“评价”和“反馈”作用;要根据目标设计问题情境并将问题情境转化为活动情境,师生在良好教学活动情境中完成教学任务;既要按照课时计划与教案上课,又要不拘泥于教案,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教学进程灵活地展开教学活动,把握好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要注意活动的多样性,活动的实效性,活动的科学性;要有重点、有条理,一环扣一环地上好每堂课。
3.明确英语课是语言实践课,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讲与练的关系,切忌满堂灌;要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讲解要简单明了,深入浅出;练的形式必须多样化,有实效。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口笔头)时间至少要占三分之二。每堂课必须有明确的训练主项,充实的内容,紧凑的环节、有效的方法,要正确把握教学的三度(深度、广度和密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感、树立自信心。
4.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作教学流程的设计。
(1)字母与语音的教学。必须在学生听清、听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模仿跟读,达到正确认读并能辨别的要求。可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及早渗透语音教学。
(2)词汇教学。教师要在能够使所学词汇的意思明了的情景中进行示范,同时介绍它的语音。在这一步骤中,学生静听单词的发音,看教师用来表示所学词汇的意义的动作或图片等。在听清听准后模仿、跟读并能根据拼读的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
(3)句型教学。可运用多种教具如图片、简笔画、录音机、幻灯机、投影机、多媒体课件等,创造多种情景进行教学,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在创设的情景中学习并灵活运用句型。真正以“词不离句,句不离景”来组织教学。
(4)对话教学。对话(课文)给学生提供了实际运用语言的情景。教师利用已学内容创设情景,以对话形式引入新课,在对话中学单词、句型。学生眼看实物、动作、图片或幻灯片,同时耳听录音或教师说话,理解对话(课文)的意思,然后模仿说话,进行操练,要求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课堂所创设的情景中去,同时,要使学生在语境中了解新语言知识的功能和意义,引导他们注意表达这一意义的语法形式,让学生在语境中进行操练,并能在新的语境中进行运用。
(5)书写教学。在书写教学中,教师示范要正确、规范,特别是对三年级学生的字母书写要一一把关。
三、课后教学活动
1.课后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复习巩固已学内容,一般可分口头、书面两种。作业量以中等学生用十五分钟左右可以完成为宜。
书面作业须全批全改;错的地方要求学生订正;批改要及时和规范;批改时应统一使用激励机制,可用星号,小红花,A、B、C、不同等级等。在批改时提倡面批并要做好批改记录和讲评工作。
2.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经常进行调查分析,及时做好补缺补差工作。
辅导形式要多样,可采用个别辅导,小组辅导,集体辅导等形式,辅导要有针对性,要分层次、分专题,重点放在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身上,要讲究实效,不要加班加点地进行全班性的补课。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的指导,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采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3.
要开展各种适合学生语言水平和年龄特点的课外活动,各级至少每学期一次。其形式可为演讲会,唱歌、对话表演、讲故事、书法展览等。要鼓励和帮助学生成立课外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借助广播电视、英语报刊以及网络等进行自主学习,办好墙报,进行听说训练,每班都要搞好“英语角”活动。
4.
每堂课后,或上完一课书后,教师要回顾上课情况,记下教学中的得失,经验或改进措施,作为以后教学的参考。要坚持互相听课,每人每学期至少听课10节。每学期上公开课一节,每学年写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一篇。
四、评价与测试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
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使学校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改进教学管理,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多样化。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要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1.
形成性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为了使评价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中,应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以测试和非测试的方式以及个人与小组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同伴、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形成性评价的形式可有多种,如课堂学习活动评比、学习效果自评、学习档案、问卷调查、访谈、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与评价、平时测验等。
形成性评价可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定或评分等评价记录方式。无论何种方式,都应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教师要根据评价结果与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
2.
终结性评价必须以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力争科学地,全面地考查学生在经过一段学习后所具有的语言水平。测试应包括口试、听力考试和笔试等形式,全面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听力测试在学期、学生考试和结业考试中所占比例应不少于20%。听力测试应着重检测学生理解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应把脱离语境的单纯辨音题作为考试内容。笔试应避免单纯语音知识题和单纯语法知识题;增加具有语境的应用型试题;适当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
3.命题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以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基础,既要考查知识,更要考查能力。命题要覆盖面广,难易适度,针对性强。要注意科学性,综合性和灵活性,使学生通过考试能如实地反映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4.考试前要指导学生做好复习工作,帮助学生订出复习计划,检查、督促学生复习。考试后要认真及时批阅试卷,帮好分析工作,总结教学情况,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后续教学计划进行修改。对学生作好自身纵向评价,使他们看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