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品德学科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
主讲 武进区教研室 曹凤栖
问题一:教学目标有降低的倾向。
(1)降低了教学目标的等级要求。
(2)把教学目标单一化。
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是对教材目标把握不住,二是传统的思品教学的影响。目标的确立和达成上,不仅是情感的渗透,还有行动的指导,行为的养成目标。教学目标要多元化,恰如其分地体现目标,体现教学的有效性。
问题二:教师在教材处理中随意性大。
(1)课时划分的随意。
(2)借着整合教材的名义,对教材的内容随意地、无理由地增减和调整。
解决对策:
如何科学划分课时?一是将相近的内容版块划分为一个课时,二是将重点的版块划分为一个课时。
整合教材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去处理教材,要能说出自己这样整合的理由
问题三:过于强调学生的活动,活动不和谐。
学生在活动中只需动手,动脚,不需动脑,不能真正动情,隐性活动太少,显性活动太多,不和谐,教师只知道通过活动让学生愉快,而不重视让学生思考。如何强调隐性活动?一是要给学生静静思考的空间,充分思考、分析、交流和提升,会追问,会转问;二是很好地利用教材空白,让学生填白。
问题四:教师指导作用的缺失,教师要掌握指导的方法,提高指导的本领。
问题五:课程资源的缺失。
解决对策:(1)提高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2)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资源,对它进行拓展,精心处理教材的留白;
(3)开发人本资源,如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
(4)善于收集、积累课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