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育教学>>教研活动
《长江之歌》(第二教时)教案
发布时间:2008-03-2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杜华萍

《长江之歌》(第二教时)教案

新街小学六(3)班   张秋月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长江有了哪些了解?

二、精读训练

1、 浏览一下课文,找到文中反复咏唱的几句。

1)齐读。

2)作者反复咏唱什么?(据答板书)

3)过渡: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咏唱呢?

2、 精读第一节:

1) 自由读,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 交流

3)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各自练读后齐读,师引读副歌前两行

4) 默读第一小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5) 交流。

6)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深情。

指名读后齐读,师引读副歌后两行

3、精读第二节。

1) 指名读,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 讨论交流

3)指导朗读。男女生轮读后引读副歌部分

 4、齐读全诗

三、交流课前收集的描写长江的诗句

四、学生各自发表赞美长江的肺腑之言

五、把感情融进歌声,跟着录音唱这首《长江之歌》

 

 

 

板书            长江之歌

 

   是无穷的源泉        有母亲的情怀

 

 

 

 

 

 

 

点评:

  优点:

1、课堂教学过程真实、朴实。

2、对诗歌主体价值的把握是准确的。

      3、课堂教学的流程设计是合理的。

  关于诗歌教学的建议:

1、要激发学生想象。

2、要以读代讲。

3、要用多种媒体来增强诗歌的情境性。

 

 

 

 

 

 

 

 

 

 

 

 

 

 

 

 

 

 

 

 

 

 

 

 

 

 

 

 

 

 

 

 

 

 

 

《长江之歌》教学反思

教学时间221

教学内容:《长江之歌》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语言 。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新学年,教研室领导下来听课,我上第一课——《长江之歌》。为了能尽力上好这一课,课前除了布置学生搜集关于长江的资料和诗句外,我也作了充分的准备,认真阅读教材,上网查找各种资料,立足教材实际,透过诗歌高度浓缩的语言拓宽学生的思维,将诗歌的语言与丰富的信息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感觉到乏味。为此,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思路:读题,谈话交流长江的相关信息,初读文章整体感知诗歌外在的结构,交流初读后的感受,精读时扣住“无穷的源泉”“母亲的情怀”研读教材,突破重点难点,然后适当交流其它诗歌,让学生抒发自己赞美长江的情怀,升华对文本的认识。最后,一齐咏唱歌曲收尾。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感觉良好,在教学中我也努力按照所设计的思路进行教学,总体看来教学应该是顺利的。可总觉得学生在课堂上不敢积极的参与,感觉文本与学生的距离相当的远,一部分同学对问题的理解还是相当浅层次的。出现这样的问题不能把责任归咎于学生,我应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实际,适当地补充图片、影像资源,用直观手段渲染教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能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另外,想象能力的培养也是诗歌教学的重点,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加以改进,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收获与进步。

 

 

                   反思人:张秋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宋剑湖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清涟街  联系邮箱: jyfkg@163.com  联系电话:1396121743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