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歌》(第二教时)教案
新街小学六(3)班 张秋月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长江有了哪些了解?
二、精读训练
1、 浏览一下课文,找到文中反复咏唱的几句。
(1)齐读。
(2)作者反复咏唱什么?(据答板书)
(3)过渡: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咏唱呢?
2、 精读第一节:
(1) 自由读,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 交流
(3)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各自练读后齐读,师引读副歌前两行
(4) 默读第一小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5) 交流。
(6)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深情。
指名读后齐读,师引读副歌后两行
3、精读第二节。
(1) 指名读,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 讨论交流
(3)指导朗读。男女生轮读后引读副歌部分
4、齐读全诗
三、交流课前收集的描写长江的诗句
四、学生各自发表赞美长江的肺腑之言
五、把感情融进歌声,跟着录音唱这首《长江之歌》
板书: 长江之歌
是无穷的源泉 有母亲的情怀
点评:
优点:
1、课堂教学过程真实、朴实。
2、对诗歌主体价值的把握是准确的。
3、课堂教学的流程设计是合理的。
关于诗歌教学的建议:
1、要激发学生想象。
2、要以读代讲。
3、要用多种媒体来增强诗歌的情境性。
《长江之歌》教学反思
教学时间:2月21日
教学内容:《长江之歌》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语言 。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新学年,教研室领导下来听课,我上第一课——《长江之歌》。为了能尽力上好这一课,课前除了布置学生搜集关于长江的资料和诗句外,我也作了充分的准备,认真阅读教材,上网查找各种资料,立足教材实际,透过诗歌高度浓缩的语言拓宽学生的思维,将诗歌的语言与丰富的信息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感觉到乏味。为此,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思路:读题,谈话交流长江的相关信息,初读文章整体感知诗歌外在的结构,交流初读后的感受,精读时扣住“无穷的源泉”“母亲的情怀”研读教材,突破重点难点,然后适当交流其它诗歌,让学生抒发自己赞美长江的情怀,升华对文本的认识。最后,一齐咏唱歌曲收尾。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感觉良好,在教学中我也努力按照所设计的思路进行教学,总体看来教学应该是顺利的。可总觉得学生在课堂上不敢积极的参与,感觉文本与学生的距离相当的远,一部分同学对问题的理解还是相当浅层次的。出现这样的问题不能把责任归咎于学生,我应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实际,适当地补充图片、影像资源,用直观手段渲染教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能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另外,想象能力的培养也是诗歌教学的重点,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加以改进,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收获与进步。
反思人:张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