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育教学>>教研活动
《认识角》教案、说课稿及反思
发布时间:2008-03-3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倪莹芝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科书 第四册 “认识角”

教学要求: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初步学会做角,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3、使学生知道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4、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5、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相互协作

的精神。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演示,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教学准备:三角尺、小棒、纸、钉子板、硬纸条、图钉、扇子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角

一、认识角

1、情景导入:

今天倪老师带大家去图形王国走一走,(出示礼物)你们看喜欢吗?  请你说出这些物体的面是什么图形?出示正方体学具,学具盒、笔筒等。今天我们继续在这些平面图形中来发现新朋友,它就是角,我们一起来认识角。(板书)

    2、生活中,我们在许多物体的面上都可以找到角,那你在图上那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呢?同桌交流   指名回答。

 

3、出示三角尺,师示范指角,指名学生指角。教学角各部分名称

角的自我介绍。在黑板上画角。   板书: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4、练习  想想做做 1 现在你们认识角了吗?那角要考考大家。

      角:我有几个小伙伴,他们都说自己是角,你们能来判断一下那些是角,那些不是角吗?为什么?

 

 

 

 

 


 1 分别用手势表示,先思考老师说开始再表示。

2 说说图一的顶点和直直的边。

3 说说24不是角的想法。

4转动、张开第一个角 问:它还是角吗?

5、指角:正确指出三角板上有角

6、找身边的角。

7、想想做做2

   你能数出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吗?打开书本66页,把结果填在()里,出示题目,集体交流。

二、不同方法做角

1、角在生活中到处可见,那你想不想亲手做个角呢?

老师给每组准备了一些材料,看看有些什么?

每组小朋友分工合作,尽量把这些材料都用上,做出各种不同的角来(用2根小棒做一个角)

2、学生做角。

3、汇报你们是怎么做角的?你能上来做一个角吗?

4、指名板演,这几个角长得都差不多,你能移动一根小棒使每个角的形状都不一样吗?

5、学生演示,交流

三、比较角的大小

(一)1、请你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一个角,师示范。

刚才老师也用硬纸条做了个角,谁愿意用你的角来和它比一比,谁大?谁小?老师希望这两个角一样大小,可以怎么办?

2、你能使你做的角变得大一些或小一些吗?试试看。做好的可以互相交换角再试试。

3、说说你们怎么使角变大些的?怎么使角变小?

4、平时,在哪里看到象这样大小变化着的角呢?

(二)1、刚才有同学提到转动钟的时针和分针,两根针能形成大小

不同的角,这里有四个钟面

       

     

     

 

 

 

 

       问:四个钟面上,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2、比较剩下的两个钟面上角的大小。

    2、 汇报方法。(用数格子的方法,用看弧线的方法)

小结:看来比较角大小的方法也不少。有的可以用眼睛看,还可放在一起比,不能放在一起比的又想出了这么多绝妙的方法。真了不起!

3、 老师这还有一个东西,你来看看是什么?出示折扇,请你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慢慢张开,慢慢合拢。

    指名回答。那你觉得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

4、 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得出和边无关,和两个角叉开的程度有关。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本领?(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角,知道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并用不同的方法做角,而且还比较了角的大小)  学到的真不少,下面角要考考大家,敢接受挑战吗?

   想 想做做5

   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来折一个角吗?生动手折一折,比一比大小。

    集体交流。

 

  评课:在备课时,应该用几大版块的模式来进行,而不是用许多小点来进行记忆。对于低年级教学,语言要生动,有趣,设计的活动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充分发挥,不能太注重结果。而应将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提到教学课堂中来。此外,教者的语言要简洁,重点分明。适当的收和放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课后反思:在整个准备课的过程中,我感觉这节课需要理清的步骤有许多。可能是之前对学生的回答的设想不是很多。所以课堂上对于学生的许多出乎意料的回答还不能及时,准确的引导。

  其次,由于备课时是按一步一步,而不是以整块方式记忆的,所以整节课显得有点生疏。显得不是很从容。

  有些活动还不是放得很开,比如说在让学生摆角的时候,当出现许多角一致的时候,我可以适当的引导,告诉学生,可以让他们移动一根小棒来形成不同的角。以此让学生巩固对角的认识。 

        

 

《认识角》说课

                                                 倪莹芝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新课标中提出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从“立体”到“平面”再到“立体”的过程。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这节课是从图形到角的活动中学习新知,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体会平面图形与简单几何体的关系,初步体会:“角在图形上”。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课程标准对本册教材图形部分内容总体要求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

 2、学生分析:

    在生活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教学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动,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

 3、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为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并在实际教学中体现三维目标的整合,依据课标要求,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说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1、操作法

      在动手实践中,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为看得着、摸得到的东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学会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观察思考法

      学生在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训练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留意身边的事物,培养了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对新教材新课标的理解,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争体现以下几方面:

    1、做数学。美国图书馆中曾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就会忘记;看见了,就会记住;做过了,就会理解;所以在这节课,我力争让学生去做数学,玩数学,注重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

    2、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3、“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给教师留有很大的空间,在教学中力求不拘泥于教材,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依据以上几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角,尽量体贴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上课伊始,我出示课件:“几何王国”由点、线组成的图形。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都是学过的平面图形,在这些图形中蕴涵新知识,从而引入课题“认识角”。

    (二)动手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为了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没有拘泥于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 ,而是让学生从已有认识的图形上和物体上去找角.然后动手做角.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设计思路,也使学生初步体会到:

 “角在图形上”我做如下的设计:

     1、让生用纸条动手折出一个角,学生可能折出大小不同的角,这样通过直观的具体实物,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对角的认识由实物到半抽象,再让学生触摸角的各部分,学生可以感觉到尖尖的顶点和直直的边,然后让生观察结果和屏幕显示课件:角的顶点和两条边,让生概括出角组成是由1个顶点和两条直边所组成的。

      2、通过以上教学,学生对角的组成这个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进而给学生出示课件“判断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这个练习,让学生对这个知识点加以巩固。

      3、在比较角的这个环节中,我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亲自去实践体验,让学生用准备好的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边看课件边做成一个活动角,再随意扯动角的两条边,观察角的变化,并在小组讨论。

    角”的故事区分大小的角,用重叠的方法通过操作和展示,引导生归纳出: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四)、应用拓展
  1、找一找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并把它们标出来。
  2、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角?
  3、拓展:放大镜能放大角吗?
(五)全课总结:  本环节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整理,知道自己一节课来有什么收获,对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提高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效果预测及教学反思:整堂课设计,我始终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观察、操做、演示、比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手口,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真正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教学理念。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宋剑湖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清涟街  联系邮箱: jyfkg@163.com  联系电话:1396121743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