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音乐欣赏课的现状
发布时间:2017-01-0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卞小燕


一、 引言

欣赏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感受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新《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的过程。”这就对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对音乐欣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学习音乐、表现技能的必要前提。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种新颖的教学理念及其活动确实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但也使音乐课因为盲目拓展和越位综合,导致音乐性被削弱,音乐课的实质性减弱。

二、 音乐欣赏课现状

1. 教师轻视

音乐课在小学教育中被认为是小科、副科,小升初考试非考科目,期末考试不算成绩,导致老师对音乐教学的轻视。因为这样认为音乐课不重要的想法导致老师在音乐教学中有所懈怠,上课内容集中于唱歌律动,唱唱歌拍拍手,音乐课就简单的结束了,而对于书本上要求的音乐欣赏课则是一带而过,甚至有些直接略过,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学生赏析能力的培养,小学正值学生三观塑造时期,音乐欣赏课的培养能极大程度促进学生正确三观的培养和塑造。但往往由于教师的不重视,音乐欣赏课发挥不了其实质的作用。教师上课时的一带而过同时也导致学生对音乐欣赏内容的不重视,从而产生消极的学习情绪。

2、学生轻视

众所周知,小学生都十分喜欢上音乐课,但是喜欢上音乐课的原因却不是因为单纯的喜欢这门课程,喜欢课程的内容,而是因为这门课程没有家庭作业,没有考试压力,没有必须掌握的知识要求,相对于语文、数学和英语来说,学生压力要小的多。所以学生在上音乐课时大多表现出轻松和放松的形态,甚至有些散漫,课堂纪律比较其他主科也差很多。这样的状态在音乐欣赏课上尤为严重,音乐欣赏课需要一个安静的聆听环境,用心去感受体会音乐意境,用耳朵去聆听音乐情境,但是这样的要求在小学教学中几乎是做不到的。学生对音乐课表现出的这样轻松放松的状态实质就是对音乐课的一种漠视。

3、创新教学的弊端

创新教学现在已普及于音乐教学活动中,创新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养成和发展。但是由于创新教学的盛行使得有的教师为了追求创新而创新,无论什么歌曲,无论教学目的是什么,都安排自编与改写歌词等环节,严重影响了有些歌曲原本的意境。其中音乐欣赏课歌曲占绝大比例,从改变旋律到律动,再到创新自己补充旋律。小学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基础,一味让他们进行改编,自创虽然能够提高其创新能力,但是同时扼杀了他们对正确的基本的音乐的了解和学习。

4、合作学习的不解

音乐欣赏课学习中经常会有同学之间相互配合的课程教学内容,如:让学生分角色演唱;用不同的形式演唱歌曲;分小组讨论表演等。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他人的优点,起到优势互补,完善自己,形成一种情感同化,最终实现共同进步。但是,在音乐课堂中,合作学习的运用十分困难。首先有的教师不管教学内容合不合适分组,都一律采用同一种教学模式,这就导致学生们在不恰当的分组中发挥不了自己应有的水平;其次,学生对分组合作活动不够理解,分组后就凑在一起嬉笑打闹,谈天说地,各做各的事,完全没有在进行课题的研究讨论。合作学习也变成了合作取乐,没有发挥出真正的教学作用。

三、 改善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的消极现状

1、 增强教师自身修养

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向灯、引路人,应该首先重视起自身的职业特性。教师是教学活动实施的主体,也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生产力。因此,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职业素质是音乐欣赏课能够顺利进行的保障。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要作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首席学习者。因此,教师首先要明确自己在课堂中的地位,发挥自身主导性,以学生为本。其次要明确教学的目的,通过教学的目的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实现教学目标。最后要提升自身精神境界,以自身的音乐热情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音乐语言的美感,提升学生的欣赏品味。

2、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

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很多内容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是一个靠想象力去完成再创造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以听为主,用与音乐相符合的画面、图片等诱导学生进入一个音乐编织的世界之中,让音乐带有画面感,不但能让耳朵记住,也能同时让大脑记住。让学生养成一个“听”音乐的习惯,不只是用耳朵去听,也能用大脑、用心去听,并且将曲子映入脑海,刻入心中。这样有一个良好的“听”音乐的习惯之后,学生就会逐渐对音乐欣赏产生兴趣,从而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提高音乐审美的能力。

3、 音乐创新性的有效利用

创新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学生学习的创新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要深入学习新课改的教学理论,注重教学创新能力的形成。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对书本上要求的内容的欣赏,同时结合作曲家生平,作曲背景,社会意义等多个方面以及作曲家不同时期作品的对比等,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另一方面通过对比加深学生对歌曲的记忆。或根据实际学情,采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参与和体验音乐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欣赏三上歌曲《牧童短笛》前,可以先出示一段短动画,描绘出歌曲中形容的画面:两个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小女孩开心的侧耳倾听小男孩吹奏牧笛,河水轻柔,杨柳依依,水牛悠闲地在河边吃草。这样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再聆听贺绿汀的优美乐曲,就能很快融入画面之中。

4、 适当讲解分析,培养逻辑能力

音乐欣赏中的逻辑能力主要表现在对作品的认识与分析方面,它不仅包括音乐内容在通过形象思维感受后的理性定位,而且要从各种音乐表现手段(如旋律、节奏、调式、调性、和声、曲式等)方面进行分析。一直以来,教师对于音乐作品的分析都只是讲解某一部作品反映了什么,并没有教会学生怎样去欣赏音乐。所以,老师的讲解要力求精炼、生动。多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表达,并注意讲解的时机,多采用简要提示后倾听音乐,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经过讨论、思考、探索后教师再作出必要的讲解与提示。

四、 总结

有效的音乐欣赏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影响其潜在素质和能力的发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在音乐艺术世界里收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只有充分考虑其学科特点、深入挖掘教材并和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巧妙设计教学方法,才能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主丹.音乐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2、 沈睿.议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现状与对策【J.在线学科教学,20085

3、 曾芳.中小学音乐感受与鉴赏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4、 赵宋光.音乐心理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5、 成尚荣.走向实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8.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宋剑湖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清涟街  联系邮箱: jyfkg@163.com  联系电话:1396121743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