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 “说”好在课堂
宋剑湖小学 朱秋莲
【问题】
新的课程改革提倡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不仅在教学内容中提高学生的课程知识,更要在学生中激发学生创造思维,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以更好适应社会要求,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更是要注重对学生潜力的发掘,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意识和综合发展的能力,不断进步,全面发展。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而说的能力在其中显得尤为的重要,“说”不仅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社交生活中社交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培养学生“说”的习惯,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也是新课改的需求。
然而,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存在着不敢说、不会说、说不全的情况,在课堂中,有许多学生不敢发言,在发言的时候,思维受到限制,发言不完整,使得课堂僵硬,教学死板,课堂氛围建设效果不佳,并且学生在课堂中不能充分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综合能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并没有得到完全的提升,这影响并制约着小学语文课堂的深度开展,让课堂教学存在很大的局限。
【案例】
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一位教师的教学片断如下:
教师在课堂上,先是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然后向学生们提问。
师:同学们在阅读了课文后,认为大禹是个怎样的人呢?
在一片静默之后,并没有学生举手。
师:怎么没有人发言呢?大家不要拘束,多多起来发言,说一下,你们认为大禹是个怎样的人?
仍然是一片静默。
师:既然这样,老师就要随机抽选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咯。班长,你先来回
答一下,你觉得大禹是个怎样的人?
生:大禹是个为了国家而忘记自己的人
师:还有呢?
生:大禹是个热爱国家,心怀人民的人
师:还有呢?
生:大禹是一个好人
师:就没有了吗?
一片安静。
老师:你们是怎么看出大禹这些品质的?
生:大禹为了治水都不回家。
生:大禹为了治水,多年亲自奋斗在抗洪第一线。
师:那么,我们要怎么来学习大禹的这些品质呢?
生:要像大禹一样,把为祖分忧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生:要一直学习知识,让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师:嗯,对,大家都说得很好,现在,让我们来继续学习大禹治水的中心思想,那就是,通过对大禹治水的描写,突现了大禹忠孝仁义的品质,特别是他为了治水而十年如一日,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更加让人印象深刻,让人感受到为国奉献的良好品质。现在,这堂课结束,大家在课后抄写课后的生字,并且好好预习下一节。
【分析】
《大禹治水》是一个神话故事,有的老师认为,神话故事与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和实际的语言能力的提升没有什么关系,而容易将对于神话的教学抽离教学实际,使得课堂呆板、僵硬,脱离生活,使得学生在课堂上难以锻炼自己的实际能力,让教学显得死板、僵硬,对于良好课堂氛围的创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语文能力的综合拓展都没有好处。这位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有效地将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没有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没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使得教学效率低下,只有几个学生敢于发言,教学效果并不好。
实际上,语文教学本来就是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而神话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一个凝结,更是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有特色以及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神话中体现的是远古人民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大禹治水》这则神话故事,既体现了大禹这个人物的人格魅力,又表现了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和挑战精神,对这种精神的领悟,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神话教学和其他内容的教学一样,都需要回归生活,联系实际,丰富教学手段,创建良好教学氛围,在教学中突出对学生“说”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克服不敢说、不会说的障碍,培养起勇敢说、大胆说的习惯,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表达意见,在学生的潜意识里形成正确的“说”的观念,并由此帮助学生在教学中得到综合的、全面的发展,并且得以全面的进步和提高。
从《新课程标准》中我们认识到,教学不仅仅要注重课文本身的内容,更要注重对于课文的引申和拓展,让教学更有层次性、实践性,综合运用教学手段,如创设教学情境、活用教学讨论法、引导教学法等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并且注重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对策】
一、采用鼓励性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去“说”的勇气
低年级学生由于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和启蒙期,对于许多事物都很有好奇心和探索欲,在这个时候,他们表达自己的欲望是很强烈的,而教师要做的就是要将这种潜能激发出来,让他们知道表达自己、正确的说出自己想法是对的,是值得鼓励的,让他们形成在课堂上想说、敢说、能说的习惯。在教学中要积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在不预先设立标准答案的情况下,聆听学生的答案,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并且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方向,帮助学生体会到说的乐趣。在学生回答后,要给予肯定的赞许,如“非常好”,“说得很好”等,并且给予一定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思考的价值所在,并且能够勇敢地通过“说”的方式来进行表达。《大禹治水》是一篇神话故事,这就更加需要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神话故事的意境和内涵,自我了解并把握故事的核心所在。
二、多给学生阅读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讨论中开展学习
低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思维跳跃性大,而在教学中,需要有效地引导这些活跃的思维,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能够更加的深入的、独立的进入学习状态,培养起独立思考的习惯,更加好的开展自己的学习。小组讨论就是其中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设定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将学生分成小组来进行讨论,既能够让学生们开动脑筋,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能够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并且根据同组同学的想法改善自己的想法,在讨论中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思考模式,对于教学目标的掌握更加透彻,让学生在课堂上的说更加有针对性。对《大禹治水》这样的课文来说,学生的讨论不仅仅是一种探索课文的方式,也是一种体现学生主体性,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深入课文内部,了解课文中心的有效方式,通过小组讨论,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力,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更好的去表达、去“说”出自己的意见,更好的领悟课文,掌握课文。
三、有效地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改编,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课文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对于课文的理解有丰富多样的方式,而对于同一个教学内容也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用不同的形式来理解课文、表现课文,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吸收,有助于学生体会到课文的内在含义,并且在亲身的实践中综合地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更好地培养起“说“的习惯。如《大禹治水》是一篇神话故事,在带领学生了解了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大概故事内容之后,可以引导学生们用别的形式将它表现出来;如换一个人称,假如我是大禹,我会怎么想,怎么做,我会怎么办,从“我”的角度来叙述课文;又比如,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将它改编成一个小剧本,让学生们在自己的理解和改编中来表现课文的内容,体现课文的张力;又比如,可以组织一个演讲比赛,主题为“我心中的大禹”,从自己的角度来阐述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对于大禹这个人物的理解。各个不同的方式,体现的都是同样的理念,就是自我消化、自我表达、自我提高、全面进步,用不同的体现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全面的进步。
【重建】
师:好了,刚刚大家已经朗读了一遍课文,现在请大家先告诉我,在阅读中,你们感觉到困难的、不好理解的生字有哪些?
给学生十分钟左右发言时间,然后由教师进行汇总。
师:刚刚同学们的发言中,主要有这样几个重点的生字难以掌握,下面我来给大家总结一下。他们是:禹、治、修、入、妻。下面,大家跟着老师一起再来朗读一下这几个字,重点把握读音和在课文中的用法。
(齐读生字)
师:现在,大家在掌握了生字的用法之后,想必对于课文的理解又更容易了一些。现在请大家再次一起大声地朗读一次课文,在朗读课文之前,请大家带着几个问题去思考,那就是,大禹为什么过了家门三次都不进去?大禹在开始治水的时候,心里的想法是什么?是什么支撑着大禹一直抗争在治水的第一线呢?在这些举动中,体现了大禹这个人怎样的品质?在朗读过后,请大家按照学习小组来进行讨论,讨论完成后,请各组派一个代表到讲台上来发表你们的小组意见,老师会给大家十分钟的讨论时间,看哪一组讨论的结果最有理有据,最让人信服。
(给学生十分钟讨论时间,在学生讨论的时候老师在学生中巡视,当学生有问题的时候及时引导)
师:好了,刚刚大家已经讨论过了,现在,就请各个小组派出代表,走上讲台,大声对我们说出你们的意见吧!
生:我们小组觉得,大禹最开始的时候去治水是为了自己的父亲,因为父亲之前治水失败了,所以为了自己的家族,大禹要去治水。因为大禹是个很孝顺的人。而后来因为治水太过于繁忙了,所以他就没有时间回到自己的家里去。这些就体现了大禹是一个很认真,很孝顺,很负责的人。
师:嗯,说的非常好,观念很新颖。让我们来给她掌声鼓励一下。下面有请下一组的同学。
生:我觉得大禹去治水,是因为洪水灾害实在是太厉害了,他看到这么多人受苦不忍心,所以他一定要去治水。而后来他不回家,不光是因为没有时间,而是因为大禹是领导,他手下有很多的士兵,他们都没有回过家,作为领导,大禹自己也要以身作则,所以他三过家门不入,这也是为了表示他始终和士兵们战斗在一起。这表明大禹是一个很执着,很有爱心,为了祖国而奉献自己的人。
师:说的太有道理了!大家继续来给她、给这个有创造力的小组掌声鼓励!接下来有请下一组的代表。
生:我觉得大禹去治水的原因就是为了要证明自己,因为治水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这个事情都没有人做成过,所以他要去证明自己,因为他很有事业心,所以就为了要做好自己,证明自己,就是要一定要做好这件事情,在做好这件事情之前就没有心思回家了。这个表明大禹是一个很有事业心,很要强的人。
师:嗯,说的也很好,非常有创造力,大家继续给她掌声!
师:好了,经过了大家刚刚的讨论,老师已经把每一个小组的发言都记录了下来,这些都会体现在你们的期末评价里。而在大家的讨论中,老师看到了许多不同的意见,对于大禹这个人物,其实我们要看到,他不光是一个英雄,他也是一个人。他不光是课本中所体现出来的大人物,也是一个有情有义的普通人。他和我们身边的所有人都一样,只不过在国家需要他的时候,他勇敢的站了出来,并且付出了努力。因此,我们最需要学习的就是大禹的坚忍不拔和奉献的精神。大家说,是不是?
生:是!
老师:好了,这堂课就先到这里,下面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个小小的作业,就是请各个小组把《大禹治水》这篇课文编成一个十分钟的小短剧,大家自由出演,在下周的活动课上给全班同学进行表演,现在,下课!
【评价】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开展教学的重点所在,只有注重对学生主体性的体现,让学生说的能力在教学中得到充分的挖掘与发展,才能够帮助学生全面成长,落实新课标的要求。
1、引导学生自我发现
在案例中选取的是《大禹治水》第二课时三、四小节的教学。教师从生字的提炼开始,一步步引导学生去体会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提炼中心思想,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都是一个引路者的角色,真正实现对于教学内容的探索的,还是学生。通过自我阅读与自我思考和小组讨论的形式,思考课文的价值所在,感受大禹这个人物背后的魅力,从多种不同的角度来感受大禹的人格魅力,并避免了“标准答案”给学生带来的思维限制,帮助学生自我体会课文内容,促使学生思维的多样化发展。
2、鼓励学生勇敢去“说”
对“说”的能力的培养,始终是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说”的能力,包括了思考的能力、表达的能力、勇敢的能力等等,而要让学生学会去说,就要积极创设轻松课堂氛围,形成良好的“说”的习惯,体会到”说”的乐趣,让学生明白,说并不是一种任务,而是一种自然的状态,是表达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