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作业的设计
发布时间:2015-11-1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杨霞

优化作业的设计

            ——教师备课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武进区宋剑湖小学  杨霞

“作业”是为了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而设计的供学生课外进行练习。它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大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知道没有优化的作业就提高不了教学效果,就像建筑师知道,没有合理的图纸设计就无法建造高楼大厦一样。精心设计备出优化的作业已成了教师备课中必不可少的一步。基于对大量课堂内外的作业进行调查、反思、我觉得作业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层面、个性差异、心理特点、兴趣特长来对数学作业设计进行探索使每一位学生在各自层面上进入“最近发展区 

一、 设计层次性的作业

新课标指出数学要体现出“人人学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理念。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坚持差异理论,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和布置适宜不同层次学生的分档作业最终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

1、考虑基础层次  每个班都会有部分优等生和较落后的学生,若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布置作业题,就会导致学习好的学生感觉“吃不饱”,水平一般的学生难于提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吃不了”。 对于这种现象我是深有体会的,记得刚出来工作的第一年,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的除法时,我只知道每天把课后剩下的练习统一布置给他们做,却发现,好的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达出百分百的正确率,而基础较差的学生要磨很久,正确率也不高。单元练习下来,很显然的结果:有一百分,有不及格。教训中得到了反思,我知道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留有不同水平的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提高。后来我开始重视考虑他们的计算基础,对于计算较差的学生我对他们加强口算的练习,对于掌握得很好的学生,我在基础题上加入了思考题,这样既抓住了及格率有提升了优秀率。

2、分清个性层次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受先天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也存在着差异。传统教学往往无法顾及学生的差异,桎梏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要想让不同个性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就必须采取作业分层式设计,尊重学生的个性。每个学生性格、兴趣、爱好、特长各不相同。我们可以根据其不同特点布置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导演。这样可以让孩子大脑形成优势兴奋中心,在兴之所至中产生超越“障碍”的力量,愉快地完成作业。

3、设计数量层次 沉重的书包,繁重的作业,高度的近视已成了现代小学生们形影不离的朋友。而知识的经济,竞争的社会,发展中的中国又在渴望着新一代的接班人。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我们不但要关注课堂,更要关注教师作业设计的数量层次。合理的数量层次有利于学生更好得掌握知识和技能,进而使学生在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并形成乐于探究的态度,从而全面实现数学教育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将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劳。这样的作业已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和学习需要。

二、 设计趣味性的作业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 富有趣味性的作业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去完成,从而感受到作业的乐趣。

1、兴趣化 

兴趣是成功的动力,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发动了储存在学生内心的能量。借助多种感官参与下的作业过程不再是简单的“温故”,更多的是在兴趣驱使下的实践、探究、创新的过程。事实也证明:一旦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产生了兴趣,不用老师多讲,他们就会自觉而又认真地完成。因此,为了让学生对作业产生兴趣,教师就必须设计一些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又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作业题,使其在参与作业的过程中有着快乐的情感体验,变“要我练”为“我要练”。

例如,在教学完“能被2、3、5整除的数”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题:“请同学们回家后,将你们爸爸、妈妈和你的生日写成几位数,如19690216、19730603、19980520等,写下这3个数字后,分别判断它们能否被2、3、5整除。如果感兴趣的话还可以判断一下家中的电话号码,爸爸、妈妈的手机号码,是否也能被2、3、5整除。”刚说完,学生个个兴致勃勃,情绪激动,有的已迫不及待地拿笔写下了自己的生日,开始判断了。像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但“吊”起了学生学习的胃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吃”得有滋有味,深化了对新知识的理解。

确实,学生对作业是否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业的内容是否新鲜、有趣。他们对于内容枯燥、形式单调的作业容易感到乏味。我们给一些枯燥的作业创设一定的情境,就可以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一些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的作业,也可以让家长参与到作业中来,这样学生既可以学到知识,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作业具有浓浓的生活情境。这样的作业,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有生活学习情境,让学生不仅了解自己,又了解父母,从而懂得体谅关心父母,比枯燥乏味的说教要来得“润物细无声”。在这种学习情境中,学生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知识、技能、情感都得到了发展。

2、个性化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竞争与挑战给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表明,适当的引进竞争机制,设计竞争性作业,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欲望。

例如,教学完“轴对称图形”后,可以设计一道这样的作业题:“请你们自由想象,设计一种轴对称图形,看谁设计的图案最了不起,并能起一个最有意义得名字。”结果,第二天学生交上来的设计图案精彩纷呈,别具一格,起的名儿纯净中不失童趣。如“美丽小天使”------一只漂亮的蝴蝶;“2008号火箭”------一枚蓄势待发的火箭;“我爱北京天安门”------一座气势宏伟的北京天安门;……。正是在这平等、自由、真诚的竞争中,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达到了极大的提升,在交错、磨合、补充的过程中,展现了其独特的个性思维,达到了学习的目标。

三、设计生活性的作业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数学中寻找生活能让学生更易接受所学知识,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数学的应用又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所学的知识是有价值的,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作业的认识水平。通过作业把学生引向家庭,引向社会,引向生活            

1、数学中联系生活

数学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它折射出生活中数与形的夺目光芒。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尤其是小学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应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活生生的数学知识,是小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要求学生理解“平均分”这一概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断:小朋友们,老师今天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份礼物,你们喜欢吗?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 6 颗糖,想请小朋友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但是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议一议:这 6 颗糖你准备怎样分着吃?一下子,教室里便炸开了锅,小组同学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有个同学说:“爸爸妈妈每人吃一颗,剩下是我的,嘿嘿!”立即就有一个同学批评说:“这样不好,你也太自私了吧!爸爸妈妈工作那么辛苦,我想每人应该吃 2 颗,这样很公平。爸爸妈妈也会夸奖我的。”此时,所有的同学都赞成这种分法。此刻,我非常兴奋,于是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平均分”这一概念。通过这一开放性的活动,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这一片断的教学,让我感受到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能力是不可估量的。要想真正挖掘学生的潜力,就必须让数学随着学生走进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初步培养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让他们学到有价值的、生活所必需的数学。

2、生活中应用数学

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回归生活学数学既使数学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到了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

如学习了《认识人民币》后,我会要求学生回家后去超市或小店帮爸爸、妈妈买东西,看看商品的价格,比一比同一种商品的价格大小;买好东西后先算一下一共多少钱,你付了多少钱,营业员应该找回多少钱;……。在购物这个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数学经验进行反思,对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行思考,使新学的知识在这反思与思考中不断生成、发展。

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数学作业,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极地学,灵活地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当前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和减负的特殊时期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的时候,应有更深入的思考,充分重视数学作业的设计,认真备好每一课。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宋剑湖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清涟街  联系邮箱: jyfkg@163.com  联系电话:1396121743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