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我在本课的学习活动中,多次让学生参与观察活动,并且通过换位观察来更深入直观地理解“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和样子都不一样”这一概念。培养学生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从而使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更为充分的锻炼。在观察、比较、实践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经验,从而深化对实物与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形象直观地对物体进行观察,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创新的思维火花、热烈的气氛都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主体性、探究性、实践性。
(一)主体性
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是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也是深化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本课的设计始终围绕着“自主参与──独立学习──深刻体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主意识,从而主动去获取和领悟感性材料中的简单数学问题。如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拍摄教室照片和校门照片等,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学习状态。还准备好小猴道具,鼓励学生换位观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互相启迪,体会到在实际的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物体都是立体的,而观察的方向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就不一样。
(二)探究性
本节课注重为学生营造探究条件,我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一方面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了玩具猴、纸飞机等学生感兴趣的道具;另一方面我也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同学生一起观察,这样的操作活动既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又能通过他们的探索逐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实践性
对于这节课,我准确把握了教学要求,每个学生我准备了学具,切实组织好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进来,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强化了视图与实物的认识,做到不以教师的演示来替代学生的操作,不以对教材中的插图观察来替代对实物的观察。
数学是一种工具,一种将自然、社会运动现象法则化、简约化的工具。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这节课中,大量地创设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学以致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课中观察玩具、教室、校门、校园里停的车子等,都采用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旨在联系生活,开阔视野,同时延伸学习,使学生能从看到的物体的某一个面,联想到整个物体的形状,培养其观察立体实物的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但是这节课也有几点不足之处。首先我的教学语言还不够准确到位。在组织学生活动时,我不应该直接说“来,跟老师一起做!”等误导他们提前实践的话语,应该换一种引导方式,比如说:“听好了老师的要求,看好了老师的动作,老师做完后,你们才能实践!”其次,在设计练习题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循序渐进,难度要慢慢增加,比如说最后一题观察纸飞机时,不一定要动用到实物纸飞机了,可以直接拿书上的练习题来考考学生,让学生从实物中脱离出来,慢慢进入到抽象图片观察阶段,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深化对实物与视图关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