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慢脚步,耐心等待
——还课于生学习心得
孔子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在教学中,我们真的做到了对学生适时的启发了吗?还是由于追求所谓的高效,剥夺了孩子思考的时间,用告知代替学生的探索?
我从教4年,经常会碰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急于求成,往往不给孩子思考时间,直接自己公布答案,然后一股脑儿的把知识塞给孩子,也不管孩子们有没有被噎着。我知道我的这种教学方式非常不好,我们校长来听我课经常批评我,说我的课硬邦邦的,上的太急了,小孩子还没转过弯来,我倒已经讲到下一个知识点去了。我听了很羞愧,现在渐渐在改了。
举个例子来说吧。一年级下册有这么个内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退位、不进位)》,是节计算课,我一直以来最头痛的就是计算课的第一课时,基本一节课下来,有一半人会掌握知识点,会做课作我就感到很满足了。所以这节课我本来这么想的,快点上完,然后多留点时间给孩子们做做练习,熟能生巧,多做做总能会的。所以我在讲算理的时候,虽然也是从直观形象的摆小棒推导到了列竖式,让孩子们明确数位要对齐这一重难点,但是我讲的太快,没有充分引导孩子们自己思考,直接把推导的结果告诉了孩子们。然后这节课上的一塌糊涂,孩子们算理不知道,只会依样画葫芦,做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这种题目时就错误百出。课后校长狠狠地批评了我。后来我想了想,一口吃不成大胖子,如果我放慢脚步,留给孩子探索的时间,那么孩子们是不是能掌握的更牢固,理解的更深刻呢。第二天我又把这个内容再上了一遍,这一次我把主动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推导竖式,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虽然内容来不及上,但是学生掌握的牢固多了,也为后面很多的列竖式计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放慢脚步,调整节奏,和学生一起学,多为学生考虑,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我想这样的课堂才能算是真正的高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