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单元分析
一、修订后教材的变化
这部分内容主要帮助学生认识一位小数的含义,探索一位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和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感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与修订前的教材相比,这部分内容主要有两方面的变化:
一方面注意联系实际情境和问题,让学生感受学习小数的现实意义。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米数、物品的价格不是整元数,这是生活中用到小数最常见的两种情况。教材以这方面的现象为题材,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教材中的例题都是通过创设测量长度或购物的情境展开教学,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揭示小数与相关分数的内在关联。同时,还在练习中适当安排一些有关商品价格和测量长度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读、写小数,解释小数的意义,比较小数的大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促进对小数的理解和应用。
另一方面则进一步突出直观图形在认识小数过程中的作用。例如,在直条图中涂色表示0.5米和0.4米,学生在操作中直观感受小数所表示的实际数量的多少,感受一位小数与十分之几是表示相同数量的不同形式。又如,在探索一位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时,引导学生先在正方形中涂色表示0.8和0.6,再借助直观判断这两个小数的大小;要求学生在直线上表示出0.8、0.6和1.5,再说说这三个数中哪个最大,哪个最小。这样的操作不仅有助于学生从数量多少和排列顺序等角度探索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而且有助于他们初步感受小数与整数的内在关联,从而在更为抽象的层面建立和完善认知结构。
二、教学内容
学习小数是认数的一次重要扩展,在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往往采用小数表示。本单元初步教学小数的知识,也为第二学段系统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基础。全单元编排四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
例1、例2:认识小数
例3:小数的大小比较
例4: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三、教学建议
一位小数的含义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联系实际初步体会一位小数的含义,是本单元在知识技能方面最主要的教学任务。至于比较小数的大小和计算小数加、减法,都在初步感受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进行,都为深入体验一位小数的含义而安排。
1、 联系实际事例引出一位小数,初步揭示一位小数的概念。
“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是小学数学对一位小数意义的概括性表述,学生需要在丰富的感性认识中逐渐形成这个概念。本单元例1和例2紧紧抓住一位小数与十分之几的内在联系,引出一位小数,让学生感受一位小数的具体含义。按以下步骤展开教学:
(1)例1突出“十分之几米可以写成零点几米,零点几米表示十分之几米”。
(2)例2体会几元几角写成几点几元,也是把“十分之几的分数写成小数”。
(3)归纳过去教学的整数,指出现在教学的是小数,介绍小数的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
(4)“想想做做”进一步突出一位小数的含义。第1、2题重温把十分之几写成一位小数的活动,继续体验一位小数的意义。第3、4题适当进行抽象,帮助学生深入体验一位小数的意义。第5题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商品的价钱,并试着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里,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初步认识一位小数以后,例3安排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例4计算一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都可以看做是小数意义的实际应用,也是小数概念的继续加强。
例3 的例题教学的是比较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大小,教材要求学生联系一位小数的意义,鼓励多种方法解决。“试一试”则统筹安排了比较两个一位小数大小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逐步完善比较一位小数大小的方法与经验。教材没有用文字语言总结比较两个一位小数大小的方法,其意图是让学生联系小数的意义进行思考,加强对一位小数的认识。
例4在购买早餐的问题情境中,教学一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第一个问题是求“1个馒头和1杯豆浆一共要多少元?”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计算“0.5+0.7”的得数,将其转化为用“角”作单位,一来计算出结果,二来也为教学笔算竖式时作为算理的支撑。第二个问题是教学一位小数的减法,教材让学生利用整数减法的经验和小数加法的体验,主动探索。通过反思,让学生体会到:小数加、减法,都要把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哪一位不够减,要退1作10,整数部分的0必须要写出来。
3、精心编排练习题,加强概念,发展数感。
练习十一是全单元的综合性练习,在扎扎实实练习有关一位小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十分重视一位小数的概念的进一步强化,以帮助学生发展数感。(1)数形结合,加强一位小数的概念。例如练习中的第1题、第3题、第5题。(2)感受数之间的关系,发展数感。例如练习的第1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