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去浮华 尽显课堂本色
发布时间:2014-03-1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佚名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文喆老师说,‘教学过程是教师组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 。说穿了,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课堂应该是学生自主的课堂。生命化课堂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生为本,还课堂以学生,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地学习。自主是学生的一种状态。对于将要发生的课堂,从情感的角度讲,学生要具有浓厚的兴趣;从理智的角度讲,学生要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从心理的角度讲,学生要具有天然的好奇心。所以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学生的态度是主动的、积极的,是寻求教师帮助的,学生是蓄势待发的船,是拉满了弦的箭。反思自己的课堂,是不是“以生为本”的课堂?是不是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在生动、活泼、精彩的同时学生有没有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的学习?有没有学会学习?
一、课堂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学生学习的地方。程翔老师说过这么一个例子:某老师感觉自己的某堂课上得特成功,理由是:“我把学生‘震’住了”。会心一笑的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何尝不存在类似的“成功”。怎样才能让学生服你?那就要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个人魅力!思品课老师的魅力如何展现?“高谈阔论”、“广征博引”,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你的博学多才!这是我从教以来很长时间一直秉承的观点且孜孜以求的做法。比如:初四教材的第一课:《感受共和国的巨变》,其内容其实比较简单,就是让学生感知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百姓生活大变迁,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就可以掌握80%以上的内容。但为了展现个人魅力,“震”住学生,我大讲特讲,从“恩格尔系数”到综合国力;从国际金融危机到亚丁湾护航……全部的重点、难点我一人包揽了。一节课下来,我口若悬河,讲得不能说不精彩,但是学生的收获又是什么呢?除了感觉这个老师真能说之外,我所精心准备的我所高谈阔论的,学生又记住了多少?反思自己的这种课堂行为,作为老师展现个人魅力无可厚非,但是,如果长此以往地去展示个人魅力,必然导致一个结果:课堂,这个本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成为了老师表演的舞台,炫耀的舞台,老师喧宾夺主了。课堂上往往出现这种情况: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口若悬河,自我感觉良好甚至是优秀,但实际情况却很糟糕:大部分学生处于游离状态。当然不排除有部分对此感兴趣的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能记住多少那又另当别论了。有一个事实很好的论证了这一情况:我反复讲了很多遍的东西,始终有很多学生不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出力不讨好现象呢?说穿了,老师的“广征博引”、 “侃侃而谈”所包裹的还是“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 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这样的课堂是不会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用的。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就必须转变思想,摒弃“震”住学生的想法,以生为本,一切为学生设计,为学生服务,彻底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出现,使学生完全发挥自己的学习潜力。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天性、让学生自主活动起来、去获取知识、去解决问题。认识到这点之后,我马上修正了自己的教学行为。还是初四教材的第一课:《感受共和国的巨变》。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畅谈自己所感受到的国家的各种变化,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总结出这些变化其实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人民生活方面,二是综合国力方面。对于一些具体的细节问题的处理,比如什么是“恩格尔系数”、综合国力的具体内涵、我国综合国力增强的具体事例等。我设计了“解疑释疑”这一课堂教学环节,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能独立解决的由学生自主独立解决,不能独立解决的可通过小组合作发挥集体的智慧,还解决不了的才发挥老师“解惑”的作用。这样就创设出一个积极优良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把学生的个性、想象、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发挥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根据学习需要,或独立学习,或小组合作。充分彰显“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先“主体”后“主导”,以学定教的生命化课堂教学理念,使课堂由老师表演的舞台变回成学生学习的地方。
二、热闹的课堂不一定是好课堂。新课改反复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的彰显,我们的课堂似乎越来越“热闹”。 “动起来”已经成为一种课堂时尚,讨论、竞争、操作、表演……似乎学生一刻不停的忙碌便是发挥其主体地位了,这个课堂就有效果了。于是乎,我们便想尽一切办法让课堂“动”起来。殊不知,主动是自主学习的本质特征。在自主学习中,学生应表现出强烈的主动意识:能主动计划、主动选择、主动监控。无论是学生在课前搜集信息也好,还是在课堂上分组讨论完成任务也罢,教师只能“领引”、“导航”,千万不能当“幕后操纵”。 例如在讲“感受共和国的巨变”一课时,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我会呈现出一系列很有针对性的资料、图片,然后提出问题:上述资料图片说明了什么?在教师的这种“目的性很强”的引领下,学生会立刻动起来,几个小脑袋凑在一起展开所谓的探讨,其实际就是在商量此题老师想要的答案。表面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都被调动起来了,课堂也很热闹。但这种热闹的背后是什么?是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吗?不是,老师只是发生了角色转移,不再做演员,升级为导演了,谁来做演员呢?学生?教师按照课前事先预设的教学程序和环节步步引导学生,环环紧扣、水到渠成。课堂的精彩在老师的策划之中,在听者的怀疑之中,这样的课堂再精彩,也谈不上自主学习。看似是以学生为主体了,但实际上是老师事先已经给学生铺好了路,学生只要顺着老师眼神的暗示往前走就可以了,一切都在老师的掌控之下,孙悟空永远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在这种所谓的引领下所呈现出来的学生的“自主”其实质还是“他主”,学生表面的热闹活跃掩盖了老师实质的“霸权”。限制了学生思维的跳跃,压制了生成,丧失了学习的灵性。所以我后来的教学设计就完全去掉了所谓的资料、图片,直接让学生畅谈自己所感受到的国家的各种变化。让学生的思维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跳跃,他们畅所欲言的同时既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家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水到渠成的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中间还可能伴随着某些令人惊喜的生成。一节课需不需要一直“动”下去呢?不需要,甚至是绝对不能!“动”到一定程度,感受到了共和国的巨变之后需要的是静,静下心来看书,静下心来品味,静下心来反思,静下心来质疑。把“动”的成果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学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知识广了、深了,思维敏捷了、活跃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动、静结合的动,动中有静的动才是真正的动,有价值的动!  
三、学生知识的获得既要靠“走路”也要靠“坐车”。张毅老师说,到了一个新的城市参观,如果是自己走路,记住了,但效率很低;如果是坐车,效率很高,但记住的有限。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同样如此,如果完全靠自己摸索,记得会很牢固,但耗时会很长,效率太低;如果由老师传授,效率会很高,但记住多少就难说了。
 “现在的学生心思根本就不在学习上,讲了那么多遍的题,他们还是错”。这可能是老师们共同的心声,我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于是,在抱怨的同时又不得一遍一遍重复的讲。其实恰恰相反,正是由于教师讲得太多,学生没有自己去体验、去实践、去理解和运用,始终坐在“车”上,才会反复出错。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我听,我忘记;我看,我记得;我做,我学到,我教,我掌握。”学生听烦了,坐车坐累了。还怎么记得住?甚至是听没听也是值得商榷的。殊不知智慧的获得不是练,而是实践、体验、感悟、顿悟,需要经常性地“下车”自己走走。为什么不让学生“下车”?因为我们都太急功近利了,恨不得把所有的东西一口气都交给学生,恨不得让学生永远在车上坐着,用最短的时间迅速游遍整座城市。教育的急功近利必然是把学生当做产品,以为由外而内的琢磨几下就行了,却不知,能力的提高最终还是由内而外变化的。所以每个老师要多点智慧和耐心,把学生当做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发挥学生生命的主体作用,从根本上尊重和依靠学生,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用教师讲,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的,不须教师讲,弄不明白的,教师作为教学的指导者通过设置情景、设计问题激励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去探索。 要根据学生情况、学习的内容选择对教材的处理方式,教多还是教少,是先教后学,还是先学后教,或者完全不教全部托付给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活动中做,去感悟,去总结,最后学会运用,把知识内化成为他自己的一部分。反思自己,教书多年,站在讲堂上,很少想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思维、有个性的生命个体,我只觉得他们是一个个缺少知识,缺少学习热情,缺少学习方法的求知者。于是,不停地讲啊讲啊。可结果又如何呢?所以,经常性地让学生自己“走路”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学生需要自主学习,可以“自己走路”,是不是就是把“教师退下来”呢?我认为衡量一节课是不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简单地看师生间的时间分配。思品课的有些内容理论性很强,离学生的生活很远,比如: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如果光凭学生自己“走路”是很难理解的,这就需要老师下大气力去引导甚至去讲!如果教者的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兴趣、指点学生迷津,促进学生的生成,即便“占用”的时间多一些,也否认不了学生的自主性;相反,如果学生的学习活动受制于教师,纵然时间全部交给学生,其自主学习也是虚假的。时下这样的课举不胜举,为突出学生的主体,教师“退避三舍”;为体现学生的能动,教师主动“让位”;明知力不胜任,却要学生去探究;明知学生“跑偏”,却由学生去兜圈,结果只能造成时间的浪费和无谓的消耗。可见自主学习绝不等同于自己学习。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储备有限、学习能力不高,需要教师引领、参与和调度。学生知识的获得既要靠“走路”,必要时也需要“坐车”,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的学习。
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会;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遇;让他自己去把握;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给学生一个自由的课堂,让他们去探究……课堂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课堂不需要虚假的热闹与精彩,褪去浮华,尽显课堂本色——这里是老师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地方。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宋剑湖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清涟街  联系邮箱: jyfkg@163.com  联系电话:1396121743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