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教学设计(王金红)
发布时间:2020-12-2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咆哮、狞笑、呻吟、吞没”等词语。

2、通过梳理情节和环境描写,初步感受老汉形象。

3、有感情朗读好短句,感受短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对比导入,学习小说

“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残。”简单的20个字,概括了4本巨著——《三》《水》《西》《红》。他们都是小说。

1.简介小说。(板书:人物、情节、环境)

2.今天我们学习的《桥》也是小说。通过预习,四大名著和本文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篇幅较小、语言简短)

小说按篇幅长短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小小说)。本文大量运用短句,篇幅短小,属于小小说。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根据要求,自读课文。

2、出示句子,检查自学。

(1)出示句子,读准多音字。

小结:我们可以放在语境中,根据词义来辨别读音。

(2)出示词语:咆哮  势不可当  狞笑  放肆

读词语,发现(都是描写洪水的)出示句子,理解词义,体会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洪水的威力。

     出示词语:发抖  呻吟

读词语,发现(都是描写桥的)出示句子,进一步强化拟人的作用,感受桥的危险。

小结:这些句子都是环境描写,写出了当时环境的恶劣。

(3)文中还有很多环境描写的句子,浏览课文,直线划下来,读一读。

交流出示,开火车读句子,把这些句子放在一起读,你发现了什么?(语句比较简短,写出了情况危急,局势紧张;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突出环境的恶劣)。齐读句子。

小结(板书):雨、洪水和桥一起构成了小说的环境,营造了紧张的气氛。

3、这篇小说讲述了哪些人物?交流板书:村民、老支书、小伙子、老太太

4、在突如其来的洪水面前,人们都有哪些行为表现?结果怎么样?

1)用简洁的词语概括:村民逃生、支书指挥、二人被吞、老太祭奠

2)连起来说说故事大意。

提示:根据小标题,加上适当的连接词来概括大意。(抓主要人物的主要行为及其结果,说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拓展小结:环境描写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三、环境作用

过渡:迟一分钟过桥就意味着多一分危险,在万分危急的时刻,主人公老支书是怎么做的?浏览课文,画出描写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想一想,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汉”。

1、交流反馈:神态(8 镇定自若)语言(10  心系村民、舍己为人)(15 坚持原则)(20 舍己为人)

2、我们将老汉的表现带入这些环境中读一读,读完后说说,作者花这么多笔墨,如此细腻生动地描写雨、洪水、木桥,到底为什么?(出示句子,男女生对读)

讨论交流:洪水凶猛,环境恶劣,更能反衬出人物的品质。

小结:小说中的洪水是故事发生的环境,也是全文的线索,和小说中其他环境一起交代了故事的背景,渲染了当时紧张的气氛,同时也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越来越危急的情况,越发彰显出老汉忠于职守、沉重镇定、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

四、课堂总结:

一座桥能连接两岸,一座桥能跨越天堑,一座桥甚至能带来生存的希望。下节课,我们再次走进那个可怕的黎明,再次走进这个故事,去感受老支书的高尚品格,感受小说的特色。

五、板书

                     桥(小小说)

人物   村民   老支书  小伙子  老太太

 

情节   村民逃生  支书指挥  二人被吞  老太祭奠

 

渲染气氛

环境   洪水    暴雨                           推动情节

                                                反衬人物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宋剑湖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清涟街  联系邮箱: jyfkg@163.com  联系电话:1396121743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