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弈》教学设计
王金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阅读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结合译文解释重点词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做任何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课文的意思。确立依据:根据《新课程总目标》第三学段要求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警句引路,导入新课
1.出示名句,师朗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你们知道这些句子都出自何处吗?(《孟子》)你了解这本书的作者吗?
学生交流对孟子的了解
教师小结:预习时,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他的身份,取得的成就,代表作或者名言来走近作者。孟子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人。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伟人这部著作中的一篇经典文章《学弈》。
(1)板书课题:学弈
(2)“弈”是什么意思?(下围棋)“学弈”呢?(学生发言)
二、交流预习。
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完成了预习单上4项任务:了解作者;读通读顺课文;对难读的句子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读好它;概括文章的大意。
谁能来说说,这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指名交流。
三、聚焦不同,深入悟理。
1.启发思考:题目是“学弈”,讲的是二人学下棋的故事。这二人跟谁学弈?(二人向弈秋学)我们来看看弈秋是谁。
出示:“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指名读)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介绍“弈秋”:
“善弈者”就是最善于下棋的人。那么善于唱歌的人叫“善歌者”、善于舞蹈的人是“善舞者”。
出示弈秋介绍,原来弈不是姓,而是他特有的本领。根据这种构词方法,介绍:刷子李、泥人张、庖丁……
小结:学习中,举一反三,运用学过的方法进行推理、理解,也是好方法。(指导朗读)
2. 学到这,我们发现:“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上门求学的人肯定络绎不绝。而这两个人能跟着弈秋学下棋可真幸运啊!跟同一个师父学下棋,但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请同学们同桌合作学习,你能找到多少个不同之处,进行有理有据地说明。
学生小组合作。
指名交流,指导朗读,小结板书:
①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根据文中句子“弈秋诲二人……”)出示文中句子,指名读句子
讲解“思援弓缴而射之”理解句子意思:通过注释,可以知道“援”,“缴”的意思。“之”在文言文中大多指代前面的内容,这句话中的“之”代前面的“鸿鹄”。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要拉弓射鸟。这里思和援都是动词,文言文中两个动词连在一起,我们读的时候两个词中间要停顿。
指导读正确,小结方法:有些难读的句子,我们可以借助注释,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再把它们连起来,就能大概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断句。注释,是帮助我们学好文言文的小拐棍,我们要用好它。
②学习时动作、表情(根据插图想象动作、表情、心理)
小结:借助课文插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展开想象,深入理解课文。
指导朗读。
引导试背: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一人……
③学习的结果(根据文中句子)出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3.这两个人一起跟着弈秋学下棋,可是一个人却不如另一个人。我们不禁要问:是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么?出示指导朗读“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指导“为”读音(多音字)读准确(文言文中遇到多音字,根据语境分析字义,因字定音)理解“然”,改写“曰:非……也”。
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态度)改写“为……也”
4.再读悟理(引读,回顾全文)
哦,二人截然不同的表现,导致了完全不同的结果:一个专心致志,学有所成,另一个学习的时候三心二意,最终一定学无所获。这带给你怎样的启发?(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小结:作者很聪明,将一个道理隐藏在一组对比描写中,二人学习中截然不同的表现和完全不同的结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板书:对比)更有力地揭示了文中道理。作者一读就明白了。
作者为什么不在结尾直接说明道理呢?
交流
小结:作者提出问题,却不直接说明,(板书:反问)让读者自己思考领悟,给人思考的空间。只有读者自己体悟到其中的道理,印象才更加深刻。看来学习态度非常重要,我们要把这个耐人寻味的故事牢牢记住。敢不敢挑战一下?(试背课文)
四、拓展提升。
1.一天,弈秋与人下棋,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出示《弈秋败弈》,默读文本,理解大意,讨论交流:“通国之善弈者何以败弈?”
小结:可见,不仅在学习新知识时要专心致志,即使是做你非常擅长的事情,也要专心致志,否则也可能会失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就出自《孟子》。
2.《学弈》中孟子运用正反两个相对的事例说明了“专心致志”的重要性,这样运用事例来表明一个观点的手法,令表达更加有理有据,具有说服力。出示《孟子.告子上》原文
了解孟子讲《学弈》故事的背景:原来齐宣王曾聘孟子为客卿,而孟子不愿意辅佐齐王。别人认为孟子嫌弃齐王不聪明而不辅佐他。孟子用“学弈”事例更好地表明齐王不能持之以恒地专心致志听从孟子的教导,是齐王在孟子教导下没有好转的根本原因。
这就叫(板书:寓理于事)用人们熟悉的经典事例来把自己想表明的观点,让人一听就明白,更易令人信服。
小结:要学好语文,我们要学会“触类旁通”。当我们读一篇文言文的时候,可以找来文中人物相关的另一个故事读一读,你会对故事内容理解得更深;可以找来原文读一读,你会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更能感受到作者的写作意图。
五、小结全文,升华感情
同学们,短短的70个字,一个简简单单的小故事,至今还影响着人们,这就是文化,这就是古人的智慧。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而且可以懂得许多道理,热爱文言文吧,作为一个中国人。
五、作业设计
1.通过这个“学弈经验总结会”,这个“三心二意者”已经悔改了,两个人都专心致志地学弈,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可就不大一样了,按这个设想,为本文写一个续想。
2.分小组,分角色表演课本剧《学弈》
3.读一读《孟子》
附:板书设计
学 弈
专心致志者 学有所成 对比
三心二意者 学无所成 反问
寓理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