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读书吧:民间故事
发布时间:2020-11-17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洁

快乐读书吧:民间故事

 

教学目标:

1.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中国民间故事的基本特点,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 指导学生学会读懂民间故事的方法,以“巧女故事”为例,理清故事基本结构,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教学内容:

一、导入:

1.本学期我们在文中学了两个民间故事《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通过这两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民间故事有了初步认识,问:民间故事是谁创作的?如何流传的?(老百姓集体创作、口耳相传)

小结:这类口耳相传的故事叫口传文学或口头文学。其实这些故事的流传还以其他的形式存在着,比如音乐。

2.听音乐,说说这里说的是什么故事?

1)《孟姜女》——孟姜女、范喜良

2)《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祝英台

3)《白蛇传》——许仙、白娘子

3.师小结:这三个故事和我们文中学到的《牛郎织女》又一起被称为四大民间故事。那除了以上这些,民间故事在内容、创作上还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番。

二、读故事: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三则民间故事,一起来读读这三则故事的题目。

出示题目,指名读,正音。说明:其满汗的“汗”是维吾尔族表示女性的称号,用在名字的末尾,大汗是少数民族部落的首领,两个字的读音不同。

2.民间故事是口耳相传的,那我们就来口耳说说九斤姑娘。要讲好一个故事,首先要记住故事的内容,怎样在短时间内记住故事内容,一个方法就是把长故事读短,也就是把长故事读成一两句话,或一两个短语。如果把《九斤姑娘》这个故事分为两部分的话,我把前面一部分读短成“两个问题”。快速浏览,九斤姑娘问了石二公公哪两个问题?

(叫什么、住在哪里)

3.你看,这样就把第一部分的内容很快记住了,快速看看第二部分,能不能也这么读短?

引导说出 智破“桶”谜

4.这样我们就把一个长长的故事读短了。要说好这个故事,关键是要说清楚石二的谜题和九斤姑娘的破解。先来看第一部分的谜题。

出示“叫什么”、“在哪里”,指名读。(说明:石又是容积单位,读dan,一石等于十斗

5.再来看第二部分的“桶”谜

出示,指名读,问:读起来有什么感觉?(别扭,和我们平时说话不同)

:这个民间故事是用方言来创作的,就流传在江苏、浙江一带,所以用的是吴方言,谁会用方言读,可以邀请后面的老师来读。现在听起来还别扭吗?

小结:很多民间故事都这样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就是民间故事的一个特性。板书:地域性。

三、说故事:

1.接下来请同学们从两个部分中选择一个部分,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2.刚刚同学们说得非常起劲,老师也很想来说一说,就说个开头吧,听好了:有一个叫张箍桶的男人,他的女儿九斤姑娘,从小就表现出不俗的智慧。一天,她在家替父亲精心缝补衣服。这时,来了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邀请张箍桶为他家箍桶。九斤姑娘微笑着说:“好,回来就叫他去。请问尊姓大名?”

    老师说的和你们纸上的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以这样说?

小结:民间故事是口传文学,它的流传不是靠笔墨,而是靠活生生的民间语言,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语言很朴实,这就是民间故事的另一个特点。板书:口语化。

3.“桶谜”这段是最有意思的地方,九斤姑娘还被创作成越剧广为流传,越剧也是我们吴方言区的一种戏曲。欣赏越剧《九斤姑娘》,仔细听石二的唱词。

1)比较与课文中的有什么呢不同?

2)出示另“桶”谜,猜猜分别是什么桶?

3)为什么同一个故事,却有不同的版本呢?

师小结:在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过程中,故事发生了变异。板书:变异性。

四、找规律:

1.刚刚我们读的故事中主人公是——九斤姑娘,《巧媳妇的故事》中主人公是——巧姑,《其满汗智答大汗》的主人公是——其满汗,这则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女子,非常聪明,充满智慧人们很欣赏这样的女子,有人做过调查研究,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这样的故事流传,它的传承的历史也很久远,我们把这类民间故事称为——巧女故事。

2、这几则故事的内容创作上有没有什么相似之处?

出示表格,借助这张表格,你有什么发现,选择前两个故事交流,并归纳出写法。

师小结:这类巧女故事创作起来都是有章可循的,都是某人遇到难题,故事的主人公巧女凭借自己的智慧顺利解决了,有了一个美好的结局。

五、总结、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民间故事中的一类——巧女故事,了解了民间故事的特性是地域性、口语化、变异性,民间故事也是我国宝贵的一类文化遗产,我感觉到大家学得意犹未尽。课堂时间有限,学习是无限的。

课后作业:

1、创作一则巧女故事。

(谜语:皮包骨——枣,骨包肉——核桃)

2、收集其他类型的民间故事。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宋剑湖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清涟街  联系邮箱: jyfkg@163.com  联系电话:1396121743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