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咆哮、狞笑、呻吟、吞没”等词语。
2、通过梳理情节和环境描写,初步感受老汉形象。
3、有感情朗读好短句,感受短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对比导入,学习小说
“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残。”简单的20个字,概括了4本巨著——《三》《水》《西》《红》。他们都是小说。
1.简介小说。(板书:人物、情节、环境)
2.今天我们学习的《桥》也是小说。通过预习,四大名著和本文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篇幅较小、语言简短)
小说按篇幅长短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小小说)。本文大量运用短句,篇幅短小,属于小小说。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根据要求,自读课文。
2、出示句子,检查自学。
(1)出示句子,读准多音字。
小结:我们可以放在语境中,根据词义来辨别读音。
(2)出示词语:咆哮 势不可当 狞笑 放肆
读词语,发现(都是描写洪水的)出示句子,理解词义,体会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洪水的威力。
出示词语:发抖 呻吟
读词语,发现(都是描写桥的)出示句子,进一步强化拟人的作用,感受桥的危险。
小结:这些句子都是环境描写,写出了当时环境的恶劣。
(3)文中还有很多环境描写的句子,浏览课文,直线划下来,读一读。
交流出示,开火车读句子,把这些句子放在一起读,你发现了什么?(语句比较简短,写出了情况危急,局势紧张;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突出环境的恶劣)。齐读句子。
小结(板书):雨、洪水和桥一起构成了小说的环境,营造了紧张的气氛。
3、这篇小说讲述了哪些人物?交流板书:村民、老支书、小伙子、老太太
4、在突如其来的洪水面前,人们都有哪些行为表现?结果怎么样?
(1)用简洁的词语概括:村民逃生、支书指挥、二人被吞、老太祭奠
(2)连起来说说故事大意。
提示:根据小标题,加上适当的连接词来概括大意。(抓主要人物的主要行为及其结果,说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拓展小结:环境描写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三、环境作用
过渡:迟一分钟过桥就意味着多一分危险,在万分危急的时刻,主人公老支书是怎么做的?浏览课文,画出描写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想一想,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汉”。
1、交流反馈:神态(8 镇定自若)语言(10 心系村民、舍己为人)(15 坚持原则)(20 舍己为人)
2、我们将老汉的表现带入这些环境中读一读,读完后说说,作者花这么多笔墨,如此细腻生动地描写雨、洪水、木桥,到底为什么?(出示句子,男女生对读)
讨论交流:洪水凶猛,环境恶劣,更能反衬出人物的品质。
小结:小说中的洪水是故事发生的环境,也是全文的线索,和小说中其他环境一起交代了故事的背景,渲染了当时紧张的气氛,同时也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越来越危急的情况,越发彰显出老汉忠于职守、沉重镇定、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
四、课堂总结:
一座桥能连接两岸,一座桥能跨越天堑,一座桥甚至能带来生存的希望。下节课,我们再次走进那个可怕的黎明,再次走进这个故事,去感受老支书的高尚品格,感受小说的特色。
五、板书
桥(小小说)
人物 村民 老支书 小伙子 老太太
情节 村民逃生 支书指挥 二人被吞 老太祭奠
渲染气氛
环境 洪水 桥 暴雨 推动情节
反衬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