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1-03-2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洁

《汤姆索亚历险》教学设计

刘洋

 

教学目标:1.交流印象深刻的情节,并根据课文内容和生活经验对汤姆作出简单评价。

          2.初步掌握阅读整本书的阅读策略。

          3.感受不同译者对相同内容的不同表达,增强译本意识,激发学生阅读外国文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交流印象深刻的情节,并根据课文内容和生活经验对汤姆作出简单评价。

教学难点:掌握阅读整本书的阅读策略。

课前播放电影《汤姆索亚历险记》。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导入:

课前我们分了两个小组,让各位老师认识认识。( )小组向我们挥挥手,( )小组挥挥手。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能有独特的感受。

第二单元我们先了解了两本名著,分别是《鲁滨逊漂流记》和《骑鹅旅行记》,他们唤起了我们无限的想象。今天,我们再来聊聊《汤姆索亚历险记》。

   2.揭题,齐读。一般来说,一本书中,会有对作者的简介,请你来介绍一下作者。

A简要作者(提炼关键信息,简要的介绍:国籍、家境、经历、作品)

作者是个有意思的人,他是一个穷孩子,做过水手、工人、记者,打过仗。作品语言幽默,《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姊妹篇

总结:从马克吐温经历上看,他似乎有汤姆的影子,今天我们就走进汤姆的世界

二、理清人物关系,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1.人物图谱(阅读策略——思维可视化)

本书发生在美国一个小镇,小说中人物很多。课前让同学们绘制了选文中的人物图谱,请你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把汤姆作为中心人物,建立彼此之间的关系,确定人物图谱

暗含一个人物,选文出场就死掉了——衣衫褴褛的人,他是谁?(鬼屋遇到的乔埃的助手,是个西班牙人,衣着破破烂烂)

相机理解“寡妇”,衣衫褴褛(强调部首)

总结:这本书中大概有十多个人物,我们可以利用人物图谱,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发生的故事,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

2.整体感知

1)梳理情节

观察这张人物图谱,我们发现汤姆是全书的主人公。我们可以抓住他的所作所为,来概括故事的情节。选文围绕汤姆写了哪些事,用小标题形式概括?(相机提炼概括)

 

对比:孩子走失——孩子归来——讲述经历——看望哈克——洞口被封

孩子走失——孩子归来——讲述经历——看望朋友

 学生的阅读记录卡梳理的情节,你觉得哪个更合理?

确定第一个。我们心情随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我们抓主要人物行动,把相似的内容合并整合,这就是情节波折图,它使我们更清晰地梳理信息。

2)通过大家的合并梳理,汤姆走失前后小镇发生的事情就一清二楚了。你能把这些要素连起来,说说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预设:汤姆和贝琪失踪后终于回到小镇,大家非常高兴。汤姆给大家讲述了在洞中探险的经历。后来去看望哈里时,从撒切尔法官口中知道山洞被封,乔埃竟被困在洞中了

总结:就这样,把一篇长文,通过抓汤姆的行动,提炼小标题,把握文章脉络,这就是这篇文章的“梗概”。

三、交流精彩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汤姆归来后,发生的这些情节中,你觉得哪个情节最吸引你?快速浏览课文,在你觉得印象最深的情节旁做上圈画批注。很多同学有自己的思考。

   1.交流精彩情节(阅读单)

第四自然段汤姆讲述。

A人物性格

夸张、吹嘘,好面子;风筝线,聪明机智;安慰贝琪,有责任感……汤姆身上有你或小伙伴的影子吗?(联系原著,对比阅读,还原了当时场景)

大家长了一双慧眼,老师把你们眼中的汤姆性格汇总,就是这张性格泡泡图,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吗?(汤姆这个人是多面的。正如“交流平台”中所说,每个人都是立体的,多面的,评价人物时要学会多角度评价)

B写作特点

汤姆身体虚弱,躺在沙发椅上夸张地讲着自己的经历,到底当时发生了什么?让我们情景再现一下。引读原文

 

 

 

 

 

 

让我们想象一下汤姆是这样添油加醋地讲这段经历的呢?可以配上合适的语气、动作、神态,请你模仿一下。

点评加上动作、神态很精彩;有些地方还有自己的创编;如果语气再夸张更好了。你把汤姆演活了。

反观一下课文,马克吐温为什么没有这样安排内容,引读“……怎样……”。

总结:排比加强语气,增强夸张效果,凸显汤姆的机智、爱吹嘘等性格;也引导读者和他一起创造。

总结:一流作家笔下的人物,性格是丰满的,内容安排新颖的。

C刚才同学们分享了你们的阅读收获,老师也想和你们分享一下我的阅读感受。

引导对比归来前后人们行为。

孩子走失后,小镇陷入悲痛之中,孩子回来后,小镇传来“发疯般的钟声”,挤满衣衫不整、欣喜若狂的人,人们“排队”“又亲又吻”“使劲”“满肚子话”“泪水如雨,洒了一地”。从这些关键词,你读懂什么?

大悲大喜,表现失常。夸张的写法,好像把人放在哈哈镜前,让我们在感动中又觉得好笑,烘托孩子归来的喜悦之情,体会到人们的善良,增强了感染力,真可谓是一箭三雕。这就是作者的语言魅力。

当然这也要译者的语言功底。我们书上是俞东明、陈海庆翻译的。我们看看别的译注。说说你的感受。

译者的语言风格不同,读外国名著译本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语言风格的版本。

总结,孩子们今天我们读了《汤》,我们知道绘人物图谱可以理清人物关系,情节波折图可帮助我们了解大意,性格泡泡图让我们重新定义人物。

四、激趣,激发阅读期待

阅读是一种思维的驰骋,每次阅读都会让我们有新的思考。下面有两组题目,每个小组自由选择,讨论交流答案。(计时2分钟)

老师在他们讨论时统计选择情况

)小组选择题目1有(  ),( )选题目2有( )。其实今天老师整堂课在做了个实验,()组是读过整班书的同学,()组是未读完同学。根据这堂课的表现给自己和另一组某个同学打分,五分是满分:上课参与度( ),答案准确度( ),思考深刻度( )。

总结:大家阅读起点不同,收获可能不同。不管怎样《汤》是一本值得多次阅读的书。让我们再去读读吧。

五、作业:用学过的方法,阅读历险类小说,试着评价主人公,梳理故事情节。

六、板书:

                           

 

汤姆索亚历险记

 

                                            马克吐温         绘人物图谱

                                                               情节波折图

             欢庆归来     讲述经历                得知被封     性格泡泡图

                                                               品作家语言

全民悲伤                                看望哈克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宋剑湖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清涟街  联系邮箱: jyfkg@163.com  联系电话:1396121743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