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叶茹华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文言文,《书戴嵩画牛》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学文言文可是和我们学现代文有点不一样,哪不一样?对,我们得先了解这篇文言文到底讲的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要——了解文意,然后再来理解文章主旨。
那么通过上学期的学习你知道要了解文言文的意思有什么方法呢?
1. 借助注释。(是的,这是最直观的)2.勤查字典3.了解古今异义(比如掉尾而斗的掉,古文中的意思就和现在不一样了,是摇动)4.理清人物关系(书戴嵩画牛中的人物要理清楚,戴嵩是画家并未出现,主人公是牧童和杜处士)5.适当增补(最后一句不可改也前面省略了这个道理,这个需要我们进行增补)6.调换次序7.联系上下文8.展开想象 其实学习文言文还有很多方法,万变不离其宗的就是要多读多背多记。
在了解完文章的意思后,我们还要会走进文本理解文章的主旨,看看文章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师:好,那我们今天就用上这样的方法自己来学习《两小儿辩日》,了解这篇文言文的意思。自学要求是:1.把课文读通读顺。2.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师:大致意思理解了吗,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先请同学来读第一小节,辩斗的意思是什么?你怎么知道的?(看来你很会借助注释来理解)故的意思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给他组组词)
好,后面就是辩斗的内容,接下来的4个小节,我请4位同学来读。探汤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这种我们现在看都没看见的词语,就只能借助注释去理解。
此不为是什么意思?用什么方法?(联系上下文。在没有注释的时候,你能够准确地用这种方法理解,很好)
最后两小节我们一起来读,要注意为的读音是第四声。你怎么知道知读的是第四声。(这就是古今异义的字了)
这里的汝是——你。在文言中像这个汝,还有尔都表示你的意思,这是文言文的又一个学习方法,那就是要注重积累一些常用字义。字义都理解了,那么句意理解了吗?谁来说说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这两句的意思,其实理解了这两句话,另两句话也就理解了。谁能完整地来说一说整篇文章的意思。
生:文章的意思同学们都理解了,接下来我们就来理解文章的主旨。两小儿辩日是谁在辩日?(两小儿)理清楚人物关系后,我们来看看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呢?从哪看出?(相机板书)依据是什么呢?从哪看出?(板书)看!论点依据清清楚楚。同学们也能像他们那样辩一辩斗一斗吗?
师:同桌之间分好角色,放开声音辩斗,把这味读出来。
同桌辩斗。
师:好了,哪两位小儿来辩斗辩斗?(请了两名学生)这是小儿1,这是小儿2,咱们听一听两小儿是怎样辩斗的,看看有没有辩斗的味。
两小儿辩斗。
师:辩是辩了,只是没有斗的味。
又请两小儿辩斗。
师:一个是急性子,一个是慢性子。下面,我做一小儿,你们推荐一位胆子大点儿,做另一小儿。(学生推荐一位男生上台去)
师:你身子稍微向着同学们,但眼睛要看着我,因为你跟我辩斗。(学生按老师要求站好)
师: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生: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日始出时近,日中时远。(语速加快)
生:日初出远,日中时近。(生的语速也相应加快)
师:非也,日始出时近,日中时远。
生:非然也,日初出远,日中时近。
师:非也,非也!日始出时近,日中时远!
生:非然也,非然也!日初出远,日中时近!
通过语速语调变化、增加词语等不断煽情,学生的情绪高涨
师:在这样的辩日中你看到了怎样的两小儿?
生:善于观察,童真童趣,有理有据的两小儿。
师:我们一起再来辩一辩,左边三个小组当小儿1,另外三个小组当小儿2。
全体学生辩斗,老师在一边点火煽情。
师:孔子看到他们这样辩日,孔子觉得哪一种观点是对的呢?辩日的最终结果呢?
生:孔子不能决也。连大学问家、大教育家孔子都不能决也。难怪,两小儿笑曰……
生:孰为汝多知乎?(师板书:知)
师:什么意思?
师:故事完了吗?
生1:完了。
生2:没完。
师:假如你就是孔子,听了两小儿的话,你会怎么想,怎么说?请用笔写下来。如果你用白话文写,那自然是件驾轻就熟的事;如果你愿意尝试用文言文写,那最好。
学生练笔。
师:好,孔子们写好了吗?
师:老夫子,孰为汝多知乎?
生1:我乃凡夫俗子,怎能样样精通?(师叫她在黑板上写下“凡夫俗子”)
生2: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生上台写下“后生可畏”)
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生4:如此简单的问题,我还答不上来,愧矣。(生写下“愧矣”)
生5:这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呀!(生写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生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生7:天下之大,无所不能,无所不通者无也!
说到这,你又看到了怎样的孔子呢?(实事求是,谦虚好问)
师:作为现代人的我们,你能决吗?
生1:我赞成小儿2的观点。早晨太阳离我们比较远,中午离我们近。
生2:两个小儿的观点我都不赞成。因为参照物不同,早晨太阳刚升起时,参照物是远山、树木等,所以太阳显得大。中午太阳在空中,参照物是无边无际的天空,所以太阳就显得小。
生3:我不赞成两小儿的观点。因为早晨地面上温度低,而中午的地面已经过太阳光半天的照射,所以早晨凉,中午热与太阳跟我们的距离无关。
生4:我也不赞成两小儿的观点。
生5:早晨,太阳光是斜射;中午,太阳光是直射。而阳光直射比斜射更热。
师:在辩日中,你又知道了一个怎样的道理呢?——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会不一致。
师:后生可畏啊!两小儿辩日辩出了两小儿的——童真童趣、有理有据、仔细观察、独立思考,辩出了一位——实事求是、谦虚好学的孔子,还辩出了一个道理呢。孩子们,这不是知识,这是知识下面加一个太阳,(师板书:日)这是什么?
生齐读“智”。
师:让我们记住这两个有智慧的小儿,记住这个智慧的孔夫子,也记住这个道理。 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一些自学文言文的知识,这样不仅能游弋于古典文学的海洋,而且能汲取营养,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收获人生哲理。
师:课后作业:1.熟读背诵课文,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2.拓展迁移《庄子刺虎》(印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