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正时代童心主义史论
刘晓东 *①
[摘 要] 在大正时代,日本儿童文学界曾出现童心文学运动和童心主义思潮。日本的童心主义 文学思潮不只是发现了童心的天真无邪,而且对儿童文学创作方法,对儿童观、教育观和文化观的现代 化,都有伟大贡献。大正时代如火如荼的童心主义思潮的背后,阳明学派尤其是李贽的童心说是重要 的推动力量之一。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事实上已经形成了儿童本位的思潮和运动。这是可以与日本 大正时代的童心文学运动、童心主义思潮相类比的。无论是日本的童心主义,还是中国的童心主义,已 经并将继续深化人类对童心、童年、儿童的研究与发现。随着对童心、童年、儿童之于人类文明的内在 关联的发现,童年哲学和童心主义一定会有光辉灿烂的未来。
[关键词] 日本童心主义 ;儿童的发现 ;儿童本位 ;儿童文学 ;童心哲学
在《童心哲学史论——古代中国人对儿童的发现》(《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年第 6 期) 一文中,我试图简要而系统地介绍古代中国人的童心主义思想。陆续有读者向我咨询 :日本大正时代 (1912 —1926)儿童文学界也出现过所谓童心主义,中国思想史上的童心主义与日本大正时代的童心 主义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我并不具有充分占有日本童心主义研究资料的日语能力。不过,面对问询,我无法等待其他学者 进一步展开相关研究,于是在自己所能掌握的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谈谈我对这些研究资料的判断、理 解与阐释,在此基础上谈谈我对日本大正时代童心主义的感悟与认识,以此抛砖引玉,冀望早日看到 更多更新的研究大正时代童心主义的学术文献。 一、 日本大正时代的童心主义及其由来 “童心主义”是日本儿童文学史上的一个术语。在大正时代,日本儿童文学界曾出现童心文学运 动和童心主义的文学思潮。需要说明的是,在日本,“儿童文学”这一名称直到昭和(1926 —1989)初 期才正式出现。在此之前,明治时代(1868 —1911)称其为“故事”,大正时代(1912 —1926)称其为 “童话”。而日本的童心主义出现于大正时代的“童话”界。 *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62。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类一般课题“儿童教 育的现代立场和现代观念研究”(项目批准号:BAA140011)研究成果之一。
日本学者如何解释“童心主义”呢?宫川健郎写道 :“所谓童心主义,是一种将儿童理想化、视 其为纯真无暇的想法。而这同时也是支撑着整个大正时代的童话、童谣、教育的儿童观,以及文学 理念的想法。”①可见,日本的童心主义不只是大正时代的儿童观、儿童文学观,而且还是大正时代的 教育观。有了这种童心主义的认识,当然会引发相应的意愿。每种意愿都想得到实现,实现就需要行 动。可以说,认识注定与去行动的意愿、意志是天生绑定在一起的。童心主义思潮是与童心主义运动 是一体的。 大规模的童心主义文学创作始于大正时代的“赤鸟运动”,其发起人是铃木三重吉(1882 — 1936)。铃木生下一双儿女后开始“童话”创作,大正七年(1918)创办并主编《赤鸟》杂志。 《赤鸟》杂志使日本的童心主义大放异彩。创刊号上刊有《〈赤鸟〉的宣言》,其中写道 :“《赤鸟》 乃是排除世下低俗无品的儿童读物,为了保存与开发儿童的纯真性,集合现代第一流艺术家真诚的努 力,更为栽培新人创作家出现的划时代创举。”②请特别注意《赤鸟》杂志将“儿童的纯真性”作为“保 存与开发”的对象,以便了解大正时代童心主义的基点是对“儿童的纯真性”的发现。 《赤鸟》杂志吸引了一批主张“童心主义”的作家。例如,作家北原白秋倡导“恢复童心”,他认为 童心即孔子对《诗经》的评价——“思无邪”。再如,作家岛崎藤村、坪田让治认为,“童心是人生的动力、 能源。”其他一些作家也认为,“童心的芯是诗。”③掀起童心主义艺术思潮的“赤鸟运动”并不局限于童 话和童谣,还扩展到音乐、儿童画、自由诗、自由画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一场综合的儿童文化运动。④ 最早将童心作为文艺理念并付诸于文学创作实践的是被誉为“童话之父”的小川未明(1882 — 1961,日本童话作家、小说家)。⑤小川未明认为孩子的心是新鲜、纯真、洁净的。“没有什么东西能像 儿时的心灵那样伸展开自由的羽翼,能像儿时的心灵那样不被污染。没有什么时代能像少年时期那 样,面对美丽的东西就直率地认为美丽,遇到悲伤的事情便感到悲伤,对正义的事情便感到感慨。”可 见,小川未明是童心或人的天性热情的讴歌者,是儿童世界热情的讴歌者。他接着写道 :“……通过创 作诉诸于这种纯真感情的闪光和自然的良心的裁断,并表现少年时代的特有的梦幻世界的故事,使读 者沉醉于美与忧愁的氛围之中,这就是我追求的童话。依据纯情的儿童的良心来裁判什么是美、什么 是恶,这即是这一艺术所具有的伦理观。”⑥只有以童心为镜子,才可能追求人性。因此,“童话是从童 心出发,以童心为对象所描绘的艺术”,“纯情的艺术——童话以浪漫的诗、虔诚的自然观察为核心,” 其使命正在于“恢复童心,与诗的感情共鸣。”在小川未明看来,成人也有不泯的童心,创作童话便是 在成人、儿童共通的童心世界里耕耘播种。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日本告别了民间故事翻版的“故事” 时代,迎来了“创作童话”的时代。这种由作家自己创作、主张童心观点的童话被称作“童心文学”。⑦ 小川未明的观点后来不断受到日本儿童文学理论界的反思与批判,这种反思与批判几乎贯穿于 20 世纪日本儿童文学创作以及儿童文学理论发展的每一紧要关头。以至于儿童文学作家古田足日 (1927 —,日本儿童文学作家与评论家)在一篇文章里,批评小川未明所代表的日本童话作家是祷念 咒术的“原始心性的持有者”,并将该文名之为《再见吧,未明》。但在我看来,这种反思与批判并不能 抹杀小川未明的理论贡献。每次围绕小川未明的反思、批判和辩论,都是对小川未明童心主义观点的 修补、调整、调适,当然还有可能的误解。每次反思、批判和辩论,小川未明的观点都是由头,正表明小川未明的观点自身有顽强的生命力,会随时代变迁而有所调整、变迁和发展。就如花朵是对花蕾的反 叛与否定一样,但显然,没有花蕾是不可能有花朵的。这刚好证明小川未明是日本现代儿童文学理论 无法避开的重要生长点。 小川未明为儿童文学创作提供了“童心”这个基点,这个基点也是后来者反思与批判的依托。因 而,这种批判反而将“童心”不断推入儿童文学理论建设的中心区域。不能不说,这也是小川未明的 一个贡献。可以说,小川未明对童心文学的贡献已经沉淀为日本儿童文学的根部,他可以被超越,却 难以被跨越。再加上小川未明的创作生涯横跨明治末期、大正、昭和时期,长达六十年之久,创作了大 量童话、诗歌、戏曲、文学评论和随笔,以至于日本儿童文学作家与田准一(1905 —1997,日本儿童文 学作家、诗人)认为“未明即等于日本的儿童文学史”①。朱自强也认为小川未明是“近代日本儿童文学 史上象征性的一棵巨树”。② 其实,小川未明不只是致力于儿童文学创作,也致力于为成人创作文学作品。“我的童话并不是 只是让儿童感到有趣。另外也不满足于仅是一篇有寓意的故事。我追求的是更广阔的世界和从所有 事物中发现美丽心灵,以及如何把他们置于最正确的调和的状态,我希望把这些变成诗。在这个意义 上,我所写的童话可以说处于与从前的童话和世俗所说的童话有些不同的立场。不如说,给大人阅读 反而是我的意愿所在。”③可见,小川未明不只为儿童创作,更愿意为成人创作。他是以童心作为镜子, 来认识人性,来批评和改造成人社会和成人世界。这应当也算是大正时代童心主义的应有之义。 于是,儿童文学界便有人批评小川未明的作品不是专为儿童创作的。不过,如果超出儿童文学 界这个圈子来看小川未明的作品,这些作品对于净化成人世界和社会文化未必不是一种新发现、新方 法、新门径,这可能正是小川未明高迈、超越的地方。因而,我主张超出儿童文学创作来看小川未明及 其童心主义思想。 小川未明期待自己成为儿童的解放者。他在《儿童默默忍受虐待》一文中自许 :“要做儿童们的 代言人,为他们去抗议、去申明主张。”④从其文学创作——“给大人阅读反而是我的意愿所在”—— 来看,小川未明也试图成为成人的解放者。 北原白秋(1885 —1942,童谣诗人)对大正时代的童心主义也有重要的贡献。北原白秋发表过 不少很好的观点 :“无论什么样的成人,都不能失去作为本性的童心。正是因为不失童心,才有人的尊 严。”“我经常说 :回归童心。但是,其意思并非是将儿童的无知当作优点,更非是模仿儿戏,讨好儿童。 我所指的是凭借童心彻底达到真正的思无邪的境界。在恍惚忘我的一瞬,与真正的自然浑然融合。” 因而,“童谣是童心童语的歌谣”。⑤显然,在北原白秋看来,童心是宝贵的,成人亦不应、不能失去童 心 ;回归童心并不是将儿童的一切作为膜拜的对象,而是提升成人境界的方法,也是童谣创作的方法。 这让人想到孟子的赤子之心说,想到中国的童心主义的某些主张。 童心主义文学家中值得特别关注的,除了小川未明、北原白秋,还有有岛武郎(1887 —1923,日 本作家)。有岛武郎在其不长的一生中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儿童观、教育观等。 有岛武郎写道 :“我们随着长大,逐渐远离儿童的心灵……我们明显不能和儿童一样思考、感受。 但是,我相信,是否自觉到这一事实,却会使人在面临儿童世界时的做法产生天壤之别。如果我们自 觉到这一点,即使不能给儿童以教导,也会给儿童以自由。并且能够保护儿童的自由发展,给儿童以他们所要求的东西。”①这段话有以下几层意思 :成人不能再像儿童那样思考与感受 ;而能不能理解儿 童那样思考与感受,在与儿童打交道时的做法截然不同 ;所以,认识和理解儿童是至关重要的,只有 认识与理解儿童,才有可能保护儿童的自由发展,才有可能满足儿童正当的需要。这与卢梭《爱弥儿》 中的儿童观、教育观是一致的,而且也超出了教育的范围。 有岛武郎对儿童与成人、童年与成年的各自的特点与相互关系也有深刻发现 :“深夜时,一个人 醒来,守视着熟睡的孩子,我的心渐渐凄凉起来。她的脸颊因健康和血色而红扑扑的,其皮肤没有一 道被苦虑刻上的皱纹。可是,在他那不晓世事的面容的背后,不是令人窥见到那可怖而黑暗的命运 吗?”②这段话颇值深思玩味。 “她的脸颊因健康和血色而红扑扑的,其皮肤没有一道被苦虑刻上的皱纹。”这是对儿童与成人生 命活力的对比与感叹,让读者不由想起《老子》那句话 :“抟气致柔,能婴儿乎?”婴儿如此精力旺盛、 生机勃勃,我们成人还能再次回到生命的这种原初状态码? “在他那不晓世事的面容的背后,不是令人窥见到那可怖而黑暗的命运吗?”这是以一个成人的生 活经历来判断这可爱的孩子会重蹈所有成人的现实命运。说起来,其道不孤。布莱克的《天真与经验 之歌》、华兹华斯的《大颂诗》以及丰子恺将童年视为“人生的黄金时期”,等等,不都在做类似的人生 真相的揭示吗?问题的关键是,有岛武郎过于悲观,而华兹华斯则在《大颂诗》的结尾处为成人寻找 提振生活态度的方法,——不只是结尾,整个《大颂诗》都在为成人寻找人生的希望与幸福的出路。③ 这种人生的希望与幸福的出路是与对童心的回归无法割裂开来的。 有岛武郎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表明 :“我的立场一直置于从儿童的立场出发……”④在有岛武郎那 里,“我的立场”就是“儿童的立场”。这不由让人想到文学创作中的“儿童视角”。有岛武郎的这种创 作立场并非是将儿童文学矮小化,而是为了增加作品的深度以及寻求实现这种深度的方法。 有岛武郎还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好观念。例如,“养儿方知儿女恩。”⑤依然有不少父母会认为,养育 儿女是单方向的向儿女施恩,所以,父母是可以以追债的方式要求儿女还债的。“养儿方知儿女恩”,显 然将父母对子女的养育视为一种双向慰藉、双向施恩的关系。相较于《二十四孝》中的王祥卧冰、郭 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有岛武郎的儿女养育观显然发生了哥白尼式革命,进入了更高的人生境界。这也 会让人想到鲁迅《今天现在如何做父亲》⑥所表达的类似观点。 从有岛武郎、小川未明等人的思想中,我们可以发现,日本的童心主义文学思潮不只是发现了童 心的天真无邪,而且对儿童文学创作方法,对儿童观、教育观和文化观的现代化,都有伟大贡献。 大正十五年(1926)七月,《赤鸟》杂志宣告休刊,意味着大正时代儿童文学界童心主义运动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