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1-09-2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彭建国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读后感

常州市武进区宋剑湖小学  彭建国

认真阅读完曹老师的书收获满满如他自己所说,一个鲜活的案例胜过一打深层次的理论知识,这点在他的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为我们一线数学老师带来了满满的干货,收获颇丰。

    1.数学问题解决的重要性

    数学问题解决是课改以来破而不立,相对模糊的领域。课改打破应用题,变成了实际问题,有明确的年段描述。2011版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问题解决的提出与四能目标是一致的,可见其地位举足轻重。问题解决是应用数学的过程,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是数学学习的目的,是一种教学模式,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发展高阶思维的学习方式,是走向深度教学的学习方式。

    2.掌握方法是关键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是审题、分析、解答、检查。曹老师做了通俗易懂的解释,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看、想、做、查。这几个环节是典型的,但又不是刻板的,某一步可嵌入另一步中,使问题解决过程得到简缩,也可反复进行。我想在教学中,常用的步骤也不能按部就班,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曹老师在这一环节中强调最多的是如何审题,这是很重要的步骤。首先分清条件和问题,其次再理解。审题三问:什么事情?已知什么?要求什么?直击灵魂的三问,把审题的方法说的简明扼要,学生学得明明白白。想起自己平时教学中,经常给学生不厌其烦地说:“认真读题,好好审题,再读一遍......”,苦口婆心的叮嘱却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着急了就带着学生一起分析题目。曹老师的一席话,终于使我知道症结所在,没有讲清楚审题的方法,学生一头雾水,就不会真正的审题。数学教学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学生“学会”转变为学生“会学”,从根本上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课堂质量。

  3.打破已有思维定势

     曹老师列举的最经典的“连乘问题”,让人耳目一新。比如:游儿童乐园,每人五元,每组六人,有三组。先求每组几元:5×6,先求一共几人:6×3,如果学生列的算是5×3,这是先求什么呢?以前,我给学生说这个算式是错的,因为结合具体情境没有合理的解释。平时教学连乘问题时,也担心学生不理解题目意思,凭感觉蒙一个这样的算式。这样的连乘问题,换一种情境,三个算式竟然都可以,使我始料未及。比如:每行十人,每个方阵八行,三个方阵。10×8表示先求一个方阵有几人,8×3表示求三个方阵有几行,10×3则表示先求三个方阵一行有几人,三道乘法算式都有合理的解释,这种特殊情况也存在。这道连乘问题打破了我们习惯性思维,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一成不变的。

     多年教学,有时总是摆脱不了已有“框框”的束缚, 换一个观察的角度,换一种思维方式,可能就会有意外的收获。老师的定势思维会影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僵化的思想意识会遏制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学生若想提高,老师就必须从冲破思维定式开始。

 4.尊重学生认知水平。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图示法是直观形象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线段图简单明了,贯穿在小学阶段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线段图的引入通常是老师直接给学生示范。曹老师由倍数问题引入,把小棒横着摆出线段图,并在纸上加标注,画出线段图。线段图的生成是如此的形象,生动,深刻,学生怎会忘记?在乘法原理的渗透中,曹老师以树状图为例,用搭配图示方式,比较综合画法与分开画法,结果出乎意料,老师们自认为好的综合画法却不是学生的首选,学生更喜欢分开画,这符合孩子已有的认知和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规律,重视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老师的眼光是否长远,就决定了孩子在数学道路上能走多远!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宋剑湖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清涟街  联系邮箱: jyfkg@163.com  联系电话:1396121743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