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课堂建设对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价值
发布时间:2021-11-1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陈怡

生态课堂建设对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价值

生态课堂理念最早出现于 20 世纪 30 年代,其理念倡导学生生命比考试成绩重要,行动能力比文化知识重要,学习过程比学习结果重要。主张以赏识教育取代批评惩罚,用协商合作取代命令服从,从高结构化教学过度到低结构化教学,重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每个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实现自组织。从生态课堂对于知识的活化、对于生命的呵护、对于课堂结构的优化等方面来看,生态课堂与学生自主发展相辅相成。

( 一) 生态课程有助于小班化教学模式的推进

小班化是国际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也多以小班化为主要特征。乡村小规模学校由于其先天的自然条件,小班化成为其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同时也成了其谋求进一步改革发展的瓶颈。小班化教学需要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蜕变成“生命的呵护人”,即教师职责不仅仅是促进学生发展,更是在促进学生发展过程中成就自我,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健全人格等基本品质,这一师生之间形成的互利共生的生态关系与生态课堂的理念不谋而合。赋予课堂以“生态本位”的价值取向,一方面要建立生成性的知识形成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对生命充满挚爱和真情,肩负唤醒灵性和天赋的使命,完成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向“生命的呵护人”的蜕变另一方面,关注个别差异是小班化教学的重要职责,也是推进乡村儿童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需要教师保持足够的洞察力和敏感性,借助生态课堂理念推进小班化教学模式改革。

( 二) 生态课堂有助于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

生态课堂强调书本知识与乡土文化的融合、认知结构与实践经验的融合、预设目标与生成课程的融合。乡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教师实现这三类融合、推进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瑰宝,但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 是这些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造成闲置和浪费。乡土课程资源开发正需要这种生态课堂理念的引领。一方面,生态课堂理念使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学生 的自主探究有机结合。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生态课堂理论强调学生的能动性、差异性以及知识的不 确定性,这些与发展中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相得益彰。另一方面,生态课堂理念使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学生勤于反思和自我管理能力有机结合。乡土资源和乡土文化中潜藏着多学科的交叉和相互融合,这些瑰宝在与学 科教学整合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系统的研究、梳理和分类,在此过程中能够提升学生勤于反思和自我管理等基本素养。

( 三) 生态课堂有助于跨年级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

跨年级教学组织形式有效开展的关键环节是教师能够搭建一个促使不同年级学生在课堂自然环境和课堂人文环境中动态平衡、开放有序的生态系统。在这一生态系统中,教师、学生、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应该是双向的、循环的、持续的,知识观应从“静态的本体论”过渡到“动态的主体论”,而这也正吻合了生态课堂建设的基本理念。由于生态课堂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生命体的发展旨趣和学生生命的整体发展,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在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进一步推进了跨年级教学中学生乐学善学品质的培养。在当下信息技术时代,信息获取途径的便捷化也进一步拉近了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城镇学校之间的差距。在生态课堂视角下,小规模学校摒弃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灌输,充分发挥不同年龄段学生之间的相互成就和彼此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良好品质。

三、生态课堂视角下小规模学校学生自我发展的实施策略

小班化教学改革、乡土课程资源整合、跨年级教学使生态课堂理念得到进一步落实和推进,同时也提升了小规模学校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生态课堂视角下小规模学校借助自身优势及教师对学生学习进度、个性特点的熟悉,有条件展开差异性教学。

( 一) 小班化教学采用发展性评价促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小班化教学环境中,教师只有通过发展性评价方式

才能与生态课堂理念相统一。小班化教学中,教师有较为充足的时间和精力采用发展性评价方式对学生开展 评价,而成长档案袋评价作为发展性评价的重要形式, 有助于锤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态发展变化,对于推进 乡村儿童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能力具有重要价值。档案袋评价用于学生发展评价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西方发起的“教育评价改革运动”,为保持评价结果的客 观性而采取的质性评价工具,是按照一定目的而展开的 对评价对象学习过程整体信息的收集,其中学生既是评 价对象又是评价主体。

1.通过档案袋评价促进乡村儿童自我认识

既然考试成绩不是乡村小规模学校学生的强项,用 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不仅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 让小规模学校始终处于垫底级追赶的困境中。准确定 位学校发展特色和学生内在发展潜力,并在日常管理和 教育教学中以此作为衡量标准,不断诊断发展中存在的 问题是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长久之计。以档案袋评 价作为主要手段,将发展过程与教育评价有机结合,在 促进学生发展中找到学校发展的关键要素和最佳策略, 从而摆脱乡村小规模学校被动发展的现状。档案袋评 价中,评价功能由总结性评价转为形成性评价,评价内 容从关注认知目标转为关注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评价 过程中学生身份从被动等待转为主动参与。通过深层 次参与评价活动,逐步构建自身发展主体地位,在问题 解决中展示和证明自己,从而实现全方位的自我教育和 自我评价,促进学生自我认识。

2.通过档案袋评价促进乡村儿童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能力是成长档案袋评价的重要功能,旨在通过学校教育促进学生在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认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和提高。档案袋评价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促进乡村儿童的自我反思能力: 一是创造学习者需求的学习环境和课程资源。资源和环境不仅提供学习者学习的内容和场所,也是影响学习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如教师通过提供各种主题式课堂活动,从主题选择、资料收集、数据整理、归纳分析、小组讨论、汇报分享等环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二是给学生提供自评和互评机会。档案袋评价中,学生既是评价客体又是评价主体,能够极大激发学生自我反思能力。学生群体的自我评价不仅能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进一步清晰评价标准和评价尺度,从而为过程中的发展提供所需信息和有效证据。同时来自同辈群体的评价更具有针对性和关联性,既是一种信息流通,也是一种自我教育,成长档案袋评价有助于促进乡村儿童的自我反思。

( 二) 发挥乡土课程资源整合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学生乐学善学品质的培养

乡村是儿童成长的乐园,是培养乡村儿童乐学善学

品质的文化瑰宝,乡土课程资源是乡村小规模学校课程开发的重要源泉。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合作探究、身体力行等方式,结合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拉近学校与乡村、课堂与乡土的关系。

1.通过乡土知识进课堂搭建认知发展的脚手架,提供知识学习的有效路径

乡土知识作为学生认知发展的脚手架集中于两大过程: 一是自上而下的知识还原过程。以教材为载体的学科内容是以知识体系为逻辑线索整合而成的,具有系统性、抽象性特点,其转化成学生能够感知的具体的、形象的、直观的知识经验需要借助认知发展的脚手架。乡村教师可以通过捕捉和组织这类经验,恰到好处地发挥乡土经验的解释功能。二是自下而上的知识提炼过程。教师使用抽象符号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经验进行抽象概括的过程是日常教学的主要样态,即自下而上的知识提炼过程。乡村小规模学校中,教师的知识提炼需要建立在学生大量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才能使教师传递的知识入脑入心。如学生经历了有意义的春游活动,但将活动转化成作文写作、主题拓展等活动就需要教师进行抽象化的示范指导,从而借助乡土资源实现自下而上的知识提炼功能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宋剑湖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清涟街  联系邮箱: jyfkg@163.com  联系电话:1396121743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