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让有限变无限
——挖掘乡村语文教学资源,促进儿童核心素养发展
卢梅英
(涟水县徐集中心小学 江苏 涟水 223400)
【摘要】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乡村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应该积极地开 发与利用乡村资源,建立一套与农村儿童生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以校园课程资源、家庭课程资源、社会课程资源为载体创造 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促进农村儿童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 乡村课程资源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9-0045-02
2014 年 4 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意见》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全新的育人目标要求。 2016 年 9 月,教育部又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 [1]这可以看作是中国政府正式启动教育变革的郑重宣言。那么肩负着儿童全面发展重要使命的语文教学则首先要思考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孩子的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2]由上我们认为,乡村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贴近乡村生活,开发与利用丰富多彩的乡村资源,建立一套与农村儿童生活相适应的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促进孩子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开发校园课程资源,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教者应充分开发与利用学校课程,通过优美宜人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增强学生对校园生活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1. 变“ 旧” 为“ 新”, 自主设计校园文化, 发展学生的创造
力。
乡村小学经济条件相对比较落后, 对于校园环境的改善, 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师生自身的力量。 例如校园的围墙粉刷,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实践,每班划分一块墙面,分工合作进行粉刷,从购买涂料、向装潢师傅请教涂料勾兑,到粉刷上墙,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小组分工、制定计划、合作完成。 白色的墙面缺少文化气息,我们还可以鼓励孩子自主进行墙面设计。 孩子最喜欢的就是创造,“莲藕之乡宣传”、“礼仪文化宣传”、“孝亲文化宣传”……原本土灰掉落的围墙在学生的创意下可以变成丰富生动的文化宣传墙。 那份亲自装扮校园的欣喜与自豪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永远都教不了的。 特别可贵的是,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学会合作与分享,创新与创造。
2.变“ 废” 为“ 宝”, 开辟植物园、动物角, 培养学生的观察
力。
农村学校校园面积相对宽广,但是利用率较低,除了校舍和活动场地外,往往都会有一两块被废弃的荒草地。 我们老师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善于开发、利用校园里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许多农村学生从小都参与过田间劳作,已经初步了解一些基本的劳动常识,在开展种植活动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老师可以合理利用乡村孩子的这些特长,变废为宝,将校园的荒土地开辟出来,做一个“植物园”,让学生自己种植各类蔬果,青椒、黄瓜、番茄、豆角等等,从种子是如何发芽、生长的? 到施肥、除虫,再到收获果实,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写观察日记;还可以开辟一个“动物角”,饲养一些小鸡、小兔、小鱼等等,引导学生观察小动物的成长过程,满足学生探究的需求,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
题的实质。 理智化过程是思维明确要分析和探索的问题的过程。
第三,导向性观念,问题批判和反省的假设。要确证某种事实或解决某一问题,需要制定假设。 假设是批判性思维或反省思维所要验证或检验的一种基本判断,它是问题探讨的先行性认识和观念。 在批判思维或反省思维中,假设支配者思维的方向,对整个思维过程起着导引的作用。 当然,假设的制定不是凭空进行的,而是依据一定的新材料或事实、观念制定的。 假设的合理性、 新颖性和创造性直接影响着批判性思维结果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创造性。
第四,推理。推理是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过程。批判性思维依据独特的假设观念、新的事实和材料,运用演绎和归纳、比较和类比、分析和综合等基本非逻辑思维方法,推论出与已有的观念和结论不同的新的观念和结论,从而使得带有感情色彩的疑难和猜测成为具有理性依据的观念。
第五,用行动检验假设,得出新的结论。通过明显的行动对推论的观念加以检验,以便得出实验性的证实或验证。 所谓用“行动检验”,是要求“精心布置符合观念或假设要求的种种情 景, 从而审视这种观念在理论上说明的结果在实际上是否发生”。 [7]如果行动检验表明理论上的观念在实际中存在或发生, 则可证实结论,否则则不能证实结论。 批判性思维不一定完全能证实其假设或观念,对假设的否定,又能称为又一批判性思维过程的开端。
当然,以上说明的仅仅是批判性或反省思维过程的一般阶
段。 在实际的批判性思维中,各个阶段并不是完全分割的,而是相互贯通的。 无论那一阶段,都是直接指向对已有的结论和观念的否定。
五、结语
在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语文教学是否有个确定的语文教学过程? 正如萨顿和恩尼斯所指出的那样,在现有的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尚无人们公认的批判性思维的语文教学过程。 如果说有一种比较有影响的批判性思维的语文教学过程论,那便是杜威提出的“五步语文教学法”,即疑难情景、提出问题、制定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参考文献:
[1]Soutton,R.E. & Ennis,R.H., Logical Operations in the Classroom, in Husen,T. & Postlethwaite, N. (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lopedia of EAducation, 1985, pp.3129-3139.
[2][3]Smith,B.O., Meux,M.O., Coombs,J., Eierdam,D. & Szoke, R., A Study of Logic of Teaching, 1970.
[4][6][7]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
[M]. 人 民 教 育 出 版 社 ,1991 年 版 , 第 2~5 、 89~93 页 . [5]Ennis,R.H., A Conception of Rational Thinking. In
Coombs,J.(Ed),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1980.
作者简介:
高航(1982—),男,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四川警察学院基础部文学与写作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逻 辑、哲学逻辑。
·45·
教改·教研
课程教育研究 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 2018 年第 39 期
3.变“常”为“奇”, 张扬个性, 发掘潜能, 培养学生的探究
力。
乡村孩子从小在玩石子、捡树叶、和泥巴中长大,但是他们很少去思考为什么大的石子落的快,圆的石子滚的远? 为什么树叶往下落而不往天上飞? 会变红变黄而不变白? 老师可以借用孩子们在校园里常做的这些游戏引导孩子探究、思考,当他们面对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时,他们的探究欲就会得到激发,个性就能得以张扬。 乡村校园到处都生长着野花野草,这些都是学生极好的探究对象。 以“花的研究”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各种花的花瓣形状、花瓣色彩、花瓣功能等等。 通过观察、研究,学生对自然事物的好奇心将会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 这样既发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又提高了学生认识自然的综合能力。
语文教师要转变“课堂即教室”的狭隘教育观。从语文课程实施的活动空间来看,教室仅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乡村天然朴素的校园环境也是难得的语文教学资源。 [3]
二、利用家庭课程资源,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最重要的教育机构。 它对学生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 的社会心理素质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家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课程资源。 [4]
1.利用农家生活资源,使语文学习与认识事物相结合。
孩子们生在农家,长在农家,对家乡的蔬菜、水果、玉米、山芋等农作物再熟悉不过,对它们的外形特点和生长过程有着极深刻的印象。 在教学习作“介绍家乡的一种土特产”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先回家进行实物研究, 向父母具体了解其生长特点, 然后到学校来交流。 这些土特产学生每天看的、吃的太多,所以让他们介绍的时候一个个争先恐后、跃跃欲试,从外形、颜色、口味到种植方法都信手拈来。 实践告诉我们,乡村孩子与城市孩子只是生活的内容与方式不同而已,他们的见闻和感受是一样的丰富, 如果将孩子们的生活与我们的语文学习结合起来, 一定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
2.联系农家生活状况,使语文学习与美德培养相结合。
近几年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较多, 入学儿童基本留守在家,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照顾。 祖辈们年老体弱,对孙辈的教育常常力不从心,精力难以跟上,这些都为学校教育带来一定的困难。 但是老师们可以合理利用这一家庭资源,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 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每天回家为长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然后用文字记录下来,班级每周举行一次“孝亲故事会”,通过演讲的形式将孝亲故事进行传播,比如:为卧床的爷爷捶背,替忙碌的奶奶捏脚,帮邻居阿婆倒垃圾,辅导弟弟 妹妹做功课……一次又一次的爱心付出,会让“孝道”在孩子心中扎根。这些鲜活的家庭资源如能合理利用不仅能培养孩子的孝亲美德,还能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
3.拓宽农家生活视野,使语文学习与文化传扬相结合。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遗产,秦始皇陵兵马俑、北京故宫、洛阳的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等,都是我国晶莹璀璨的文化瑰宝,但对于经济落后、信息闭塞、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农村人来说,他们却知之甚少。 老师
可以鼓励学生将从书本上学习、了解的内容回家后讲给爷爷奶奶或者父母听听,让他们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 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莫高窟》一课介绍了莫高窟精妙绝伦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这是祖国西北一颗璀璨的明珠;五年级下册《秦兵马俑》一课介绍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以及它的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这些都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物,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知道。 教师可以让学生学做“小导游”,将它们介绍给爷爷奶奶或者爸爸妈妈甚至邻居的叔叔阿姨,在与家人及邻人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理解与吸收, 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关注社会课程资源,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社会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它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 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是传统的教
科书所无法替代的。 [5]
1.采访农民,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增长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 教师应给予关注,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让学生实实在在去做,以实践代替想象。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 6 的要求是:“调查访问家乡的‘名人’,写一篇习作。 ”这篇习作训练综合性很强,教师可以认真组织,一周前先布置学生回家向爷爷奶奶了解家乡名人、身边名人,引导学生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工作,做好采访准备。 比如你要采访“豆腐大王”或者“养鱼专业户”,那你对做豆腐或者养鱼的知识要略知一二,这样采访时话题才能展开。 采访前,教师可以指导孩子列出采访提纲,保证采访的顺利。 采访后,可以引导孩子分类整理信息、撰写新闻报道稿。 这样的采访活动不但能培养孩子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能让孩子认识和发现他人的价值, 让孩子懂得“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努力,每个人都可以成功。
2.了解民俗,培育学生的爱国爱乡情怀。
中华民族地域辽阔, 不同民族有着各自独特的风俗文化。然而在外来文化日盛的今天,我们的孩子对家乡的风俗文化知之甚少,孩子们不知道春节为什么要吃饺子? 元宵节为什么要吃汤圆? 端午吃为什么要吃粽子? 对传统文化和地方风俗的了解,体现个人的文化积淀与素养。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民俗文化是在较长时间里形成的,它包含了家乡人民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里面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6]北京师范大学石中英教授曾作过这样深情的描述:“老人是财富,经历是财富,乡村妈妈充满了智慧,我们要用‘朝圣般’的心情回忆乡村生活,乡村是人类文化的精华,爷爷奶奶就像图书馆。”[7] 乡村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节令文化、饮食文化、婚嫁文化等传统风俗文化,让学生真正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增强爱乡情感与民族情怀。
3.关注农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 农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力都外出务工, 因此,农村的劳动力严重不足,机械化收割后的许多遗留问题无法解决。 如:庄稼收割后的秸秆运输问题、晒粮问题等等,爷爷奶奶因缺少科学常识,常常会将秸秆就地焚烧,粮食运到宽阔的道路上晾晒,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健康与安全。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可以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走出校园,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 对于秸秆焚烧的危害、交通道路上晒粮的危险,不少农民认识不到位,所以要通过众多“小喇叭”的宣传让大家提高认识,增强个人的社会责任感。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句话启示我们:要提高乡
村孩子的核心素养,一定要重视乡村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每一个乡村教师都要增强意识,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多渠道地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让有限的乡村生活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无限空间。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 年第 10 期.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 1 版),2012.1.
[3]计清莹.“本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开发[D].华东师范大,2011 年.
[4]语文教学中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DB / OL],http:// wenku.baidu.com/link?url=9BTEHcLsXxN5AVopnqxtUqTXIksPl 8sH7ONWl-fPA6d2dkkkTbvJ_z0gC7stpNemZhBLtnUiPRd-hO
WFWg7GGnYtIZ2ZIc-rPEHmiz8VkVGKcBc3G2bUDC5QFMJ 1mnB8, 2016-12-12
[5]黄乃佳.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广西社会科学,
2003 年 08 期.
[6]李靖.论民俗对基础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D].西北师范大学,2002 年.
[7]李建平.农村课程资源要“ 本土化”[N].《中国教育报》,
2005 年 10 月 1 日第 2 版.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