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国课题有关理论学习摘记12月
发布时间:2021-12-27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彭建国

课题有关理论学习摘记表

资料来源

题 目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表现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作者

王 艳 玲

文章要点摘录

伴随着“问题解决”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开始,问题解决也进入了我国数学教育研究者的视野。1988 年,学者任子朝在《数学通报》上发表论文《谈数学教育中的“问题解决”》,拉开了我国“问题解决”研究的序幕。1992年 12 月,我国著名数学教育家张奠宙先生在其撰写的《数学素质教育设计(草案)》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将问题解决教学作为改革我国数学教育“突破口”的设想,自此数学问题解决与中国的数学教育研究与改革密切联系了起来。 

张奠宙提倡“问题解决”作为进一步改革中国数学教育的“突破口”主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1)注重研究数学解题思维过程; 

2)强调数学方法论的研究; 

3)数学解题策略的研究; 

4)应用问题、数学建模研究; 

5)开放题、情景题的教学研究及其在考试中的大规模应用; 

6)提倡探究学习,进行问题教学、情景教学、开放教学。 

2001年,我国开始了第八次国家课程改革,《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随之颁布。在这个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中,更加强调了“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明确地将“解决问题”作为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目标中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情感与态度”并列的一个重要维度,旨在通过解决问题的教学,发展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增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形成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态度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体会

张奠宙教授把问题解决产生的哲学背景归为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发展需要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 20 世纪 50 年代,数学观由静态向动态的演变,数学被认为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问题解决”无疑是最基本的形式和最核心的内容,因此,“问题解决”也就成为数学观转变的直接产物;三是学数学应是“做数学”的数学教育研究的必然结果,即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数学。

解决问题是对知识技能和数学思考的综合检验,发展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则是数学教学追求的高级目标,当然也是检验数学教学价值的核心标准,或者说,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与目的就是问题解决。以往,小学数学的问题解决被窄化成“应用题”解题训练,将其作为提高解题能力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途径。其实,整个数学学习的过程都应成为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所谓的“应用题”是解决问题,学习数学概念、几何图形、统计方法等都是在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观念的影响下,数学问题不仅是静态的题目,更是合目的性与功能性于一体的数学教育内容;数学问题解决不仅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应该是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过程。因此,数学教育界已经形成了新的共识——数学教育应该“过程”与“结果”并重,不仅关注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如何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我所希望的并非仅仅教会我的学生解决问题——特别是别人所提出的问题,而是帮助他们学会数学地思维。”

摘记人情况

姓    名

 彭建国

学习时间

2021.12

研究课题

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下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活动设计的研究

备   注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宋剑湖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清涟街  联系邮箱: jyfkg@163.com  联系电话:1396121743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