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有关理论学习摘记表
资料来源 | 题 目 | 基于认知理论的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 | 作者 | 陈启奎 |
文章要点摘录 | 一、激发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主动性 相关的科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性质还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他们将数学等同于数字,对于与数学符号内在信息联系缺乏本质上的认识。当然,这种现象的发生,也应该是由学生认知水平、知识储备、理解能力等名方面的因素。小学生对于所解决的数学问题,认为就是计算数字,就是在根据数字来做数学题。小学生这种心理的出现,足以说明其对数学的理解程度尚处于低级阶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数学、数学问题的界定逐步清晰化、明确化。让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性质有正确的把握,才能够确保学生不是在生硬的解题,而是以一种探索的态度去观察数学现象,从而提高学生智力层级。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才能让学生对于数学问题解决的多样化途径有深刻的认识,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运转,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度,实现思维的转化和多元。 二、不可忽视教师指导的重要性 由于小学生年龄因素的制约,大部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还较为陌生。小学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正是由于学生对待数学问题、数学的应用还有这样或那样的认知偏差,所以教师还需从旁协助和指点。积极转变学生的态度和认识,有效地将数学问题与生活经验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大价值。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教师要于以充分的指导。小学生对问题的题干所包含的关键信息还不会有效使用,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审题、如何抓取题干中的主要信息。在答题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不同类型的数学应用题的答题规范步骤。 三、降低心理因素对解题造成的消极影响 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最普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运算的结果不正确。造成数学问题解题失误的主要因素,就是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粗心大意的情况,学生要么审题时看漏了一个数字,要么在答题中漏写了某一步,还要么忽略了数学单位。在有效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马虎心理的现象。在认知学习理论中,对此给出科学的释。小学生智力水平处于发展阶段,其思维不够缜密,在进行处理数学问题程序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主要关注在解题思路上。学生在潜意识里注重寻找解决的方法,故而对于答题时的疏漏往往没有足够的精力加以重视。所以,教师要努力消除学生心理因素,对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的制约和消极影响。在教学中,在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程序有完备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将运算规则、要求予以说明,并引导学生将其规则、要求融人其数学程式之中。 | |||
体会 | 认知教学理论对学习系统的剖析和研究,充分探讨了学习者的心理因素和行为出发点,以及其学习行为全过程。认知教学理论对学习者知识的获取,提出了智力活动说理论。学生依靠其智力,智能选择、组建其自身的知识逻辑和系统。数学是一门抽象的承载符号信息的学科。小学数学的学习,就是学生首次系统地接触数学观,对有关的基础的数学概念、定义以及公式的理解和接受。因此,参照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充分研究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基础,将会带领其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以此培养和提升其数学素养。 | |||
摘记人情况 | 姓 名 | 杨新霞 | 学习时间 | 2021.12 |
研究课题 | 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下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活动设计的研究 | |||
备 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