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有关理论学习摘记表
资料来源 | 题 目 | 初中数学情境创设的调查研究 | 作者/来源 | 刘毅 |
文章要点摘录 | 数学情境创设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进行有效数学学习,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的进行数学学习,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数学学习环境。一个富有激发性的情境,会导出许多重要的数学问题。在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促进知识的建构,及知识、技能和体验的连接。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要考虑数学自身的抽象性、连续性、概括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真正的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创设”作为一个概念,目前对它的定义式: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提供生活化的教育教学素材,让学生基于生活中的经验来学习数学知识,在生活化数学学习中提炼数学关系,训练数学思维,感受数学知识,积累数学经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其核心是“数学生活化”,不仅包含了生活化而且包含了数学化,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下,同行的做法还比较传统,表现为大量的进行题海战术,大量的枯燥乏味、脱离实际的题目。这种模式过于重视对学生演绎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学习能力,切断了数学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得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数学教学的教学效果也不太好。“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创设”就是随着教育改革而推行的另一条有效途径。在这种新途径的征程中,人们不断思考着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重建“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创设”的学习内容和探索过程,挖掘数学题材与生活情境,种种改良,都为达到一个效果——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弄清了“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创设”的含义和功能,基础工作便有了理论依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找到合适的生活化素材是落实的关键一步。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反映,多年的教学实践下来,这一步仍然让他们觉得比较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初中阶段,由于教学对象的初中学生心智还不成熟,理解力有限,而且每个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差异很大。这导致数学教学过程很难落实“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创设”这一理念。这一状况必须得到改善,因为中学数学毕竟是初等数学,是小学阶段向高中阶段过渡的重要一环,是简单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不可或缺的阶段。现实生活中,数学也有着广泛的应用,这都要求教师在情境创设上再下功夫,留心从生活实际中抽取贴切的生活经验案例,让他们感觉数学就在自己周围,在数学学习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使用数学。 | |||
体会 | 有效的数学教学,不是取决于教师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取决于学生获得什么,实际上是授鱼与授渔的关系。学生的学习结果应是教学中的近期目标以及远期目标的统一。对于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不应单纯看数学知识的吸收情况,或者是教学内容的多少,而要看学生的学习综合效果以及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的提升。 数学教学有效果,是以施教者为主体而言,指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提出问题,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获得较高的教学效果。 课堂上教学有效果,是以受教者为主体而言,指对数学教学活动的结果和预期教学目标相吻合,其衡量要素是受教一方,也就是学生的学习活动结果。 在量化的要素层面,教学效率是主要的衡量指标,有效的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这个指标的最佳期望值是 100。在情境问题创设方面,包括对受教者的“三有”,即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 |||
摘记人情况 | 姓 名 | 彭建国 | 学习时间 | 2021.10 |
研究课题 | 小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创设的课例研究 | |||
备 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