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 | 题 目 | 具身认知理论及对教育的启示 | 作者 | 吴红辉 |
文章要点摘录 | 目前国内对具身认知的研究集中于描述其对哲学、认知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发展的意义,主要是对具身认知理论的追根溯源及身心关系的讨论,缺乏具身认知的本土研究,且具身认知的实验研究和应用研究比较薄弱。其中心理学界主要对国外具身认知研究进行介绍性综述,教育学界逐渐运用具身认知作为研究范式开展研究。通过对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研究,我们发现具身认知理论是与其一脉相承的,它们都强调认知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论,即认知是主题和环境相互作用基础上的进化和历史建构,都承认高级水平的思维活动是人类最初身体活动的内化。正是如此,具身认知逐渐在教育学范畴被提及与运用,但还比较浅显,主要集中为以下四种。 一是教与学理念的具身转变。邱关军在思索从离身到具身认知的问题时,指出当代教学思维受具身认知科学的影响已开始向具身化转变。这种转变更加重视教学的情境化、教学的生成性、教学的动态化以及教学研究方式的身体化,注重学习过程中知识经验的获取。郑旭东、王美倩(2014)指出具身认知是具身型学习文化的心理学基础,具身技术观强调学习者与学习环境、学习文化与学习环境之间的双向建构,应通过课程与教学的具身走向学习的具身。 二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中小学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具身实践探索。王靖、陈卫东受具身认知理论的启发,特别突出将技术作为拓展认知系统的一个部分,启发我们在学习活动开展中,要重视技术支持的虚实环境融合,使学习者亲身控制自己的身体并参与到虚实环境中体验学习过程,主动建构知识、生成知识。这个过程更强调学习者的具身经验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获得。杨鑫对具身认知理论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发现,具身认知理论影响教师的教育观念,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身体动作和情感体验,改变了其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展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活动,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还促进了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而认为具身认知教学策略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刘仪辉(2014)从当前中小学教学中身体缺位的现象出发提出基于具身认知的学习环境和活动设计新思路,从教学分析和学习环境设计两个板块建构整合具身要素的教学设计框架;谭澄英(2013)提出基于具身认知的高中英语阅读意义建构的教学策略,具体有目标、背景知识激活、特定知识引入、文本意义建构、评价与鉴赏、综合技能运用等方面的策略。 三是幼儿教育的具身探究。幼儿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多通过感官去认识世界。可见,幼儿认知的特点与具身认知观的主张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秦安兰受具身认知理论启发,探讨幼儿教育时批判了传统认知框架关注大脑发展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身体”发展的局限,主张儿童教育要回归身体,要加强运动技能练习、开展户外活动并提供丰富感知觉的刺激。郑孝梅分析了具身认知理论在幼儿园故事教学活动设计中的意义,提出了活动设计的原则——主体性、身体参与性、情境化、活动性原则等。 四是为数不多的教师教育研究。如何秀英、王雪为(2013)分析具身理论视域下教师知识特征进而提出教师教育要从“外铄”走向“内生”,从“结果”走向“过程”,从“应用、检验”走向“内化、升华”。刘丽红、卢红(2014)明晰了实践取向教师教育课程的具身认知价值:促进教育知识理解—具身经验与心理模拟,发展教育实践智慧—具身情境与共鸣涌现,强化教育情感培育—具身感知与情绪体验等。 | |||
体会 | “具身”视角将会对教育领域的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它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诠释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它将身体从教育的边缘地带拉回到了中心位置,教育和教学的目标将不再是促进“心智”的发展,而应是促进身心一体的真正发展。 具身认知的教学策略对教师和学生都有积极的影响,其教学效果更为显著。对于教师而言,在教学活动中会采用更生动具体的语言引导学生的形象思维,解放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的身体体验,从而促进教学;对于学生而言,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能在课堂中和教师进行全身心的积极互动,通过身体活动、情境设置更好地促进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由此可见,对于各学科而言,具身认知教学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 |||
摘记人情况 | 姓 名 | 胥玲 | 学习时间 | 2021.12 |
研究课题 | 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下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活动设计的研究 | |||
备 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