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良好的身体素质,对个人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体育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必修的学科,也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重要学科。小学的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健康情况,采取恰当的方法来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保持身体健康的同时,拥有较强的核心素养,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特征
学科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概念,是学生通过学习形成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的知识、技能、品质和经验的综合,是学生通过学习后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自主健身。核心能力包括运用认知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健身实践能力。运动认知能力是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能力,是自主健身的先决条件。健康实践能力,是学生为了完成体育锻炼任务而采取的决策能力,是自主健康的实现载体。社会适应能力是学生在健身环境中表现出的调试能力,是自主健身的结果。
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有些教师对体育课程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缺乏实践性的活动。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学校对体育不够重视,许多教师自然也重视不够。上体育相对也就比较枯燥,教学手法又比较单一。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越来越发达,电脑游戏对学生的吸引力超过了体育。因此,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持续下滑,学生的体育天赋和技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结果造成学生的整体体质下降,学生的综合素质没有得到提高。
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渗透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生的价值观、逻辑思维能力及操作技能和学科知识等都是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的素质,因此初中的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体育教师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由于进行体育教学的场所大部分是在操场、篮球场等户外场地进行的,因此不好控制学生的一些行为。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时,加强对学生的相关教育,让学生养成与室内教学一样的认真态度,积极参与到教学的教学活动中。
以生为本,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改变传统的理念,不断优化教学的方法,重视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孩子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在体育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强化以生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在开放多元的体育课堂中进行探究学习,是每个体育教师教学时努力实现的目标。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体育课堂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进一步激发他们体育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以积极向上的状态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去。要强化以生为本的理念,来培养他们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如在进行篮球教学时,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完基本的动作要领以后,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主练习,并布置学生探究相关的动作技巧,从而悟出内在的道理。这样做学生的练习与探究,领会并掌握篮球的运球技巧、传球技术整个过程,学生是自主的体验,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进行的是个性化的学习。教师的作用是给学生提供施展个性的空间,是导演,是搭建平台者。而学生是演员、是主角。这样做,明确定位,立足的根本在学生。增强了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在运动中感受篮球的魅力,培养他们的体育核心素养。与传统的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自主练球的方法相比,这个做法增强了教师主导,给学生布置相关的启迪性的思考问题,并让学生这个学习主体地体育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探究,以及过后学生反馈探究的结果与心得等方法。而所增强的方法落脚点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上,正是为了突出“以生为本”、培养学习兴趣良好学习习惯。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但要传授给学生体育技能和知识,还要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并在教学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