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课的准备部分运用。通过模仿各种劳动、运动、生物活动等,达到身体由相对安静状态向运动状态过渡的目的。小学生活泼好动,极善形象思维,他们见到某种事物,便会情不自禁地浮想联翩,甚至手舞足蹈。教师可抓住这一特点,把思维--动作融为一体,在教师预设的情境中锻炼,以无声模仿操为主,如教师根据季节变化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为线索开展活动。如“找春天”就是在教师语言启发下,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很多奇妙的动作。准备活动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完成的,教师说“春天来了,小树长高了”,学生可做伸展运动,也可做提踵练习;“春天来了,桃花悄悄开了”,学生可做蹲起斜上举动作,也可三、五人拉手成圆形,表示桃花开;“春天来了,青蛙醒了”,学生可边叫边跳。在这样的活动中,使学生的智能和体能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师预设的情境教学中,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基本部分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在课的基本部分运用。基本部分的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预设有一定情趣的教学方法。常用的有:
1.作为处理教材的手段:当我们学习某项运动技术时,常常用特点相近的运动现象来说明学习中的某个问题,通过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动作的情节、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形象化地感知到运动技术的速度、弧度、角度、用力方向、用力顺序、特点等,从而加快学生理解技术要领的过程。如,在教正面投掷垒球的动作时,提示学生想一想“鞭子抽打动物”一瞬那间疾速准确的举动,使学生产生思维联想,得出技术动作的正确概念和要领,从而促进技术动作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
2. 作为发展身体活动能力的手段:通过角色模仿和情境的过程活动,发展学生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以及走、跑、跳、掷、攀登、爬越等基本活动能力。如,在做高抬腿跑时,让学生想一想上坡骑自行车时的腿部动作;在培养跑的冲刺能力时,可创设“追逐跑”或“抓特务”等小游戏进行;在跳跃练习时,可创设通过“雷区”;投掷练习时,可创设“炸碉堡,填炮弹”。如此等等,这些情境的创设,一下吸引了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既锻炼了身体,又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 作为组织教学的手段:创设“开火车”、“划龙船”、“火速到达”、“安全转移”等等。这是为了使教学环节、教材之间的衔接紧密和转换迅速,避免无意义的时间耗损而采取的组织措施。另外,还可以创设边转换边放松的调节性的情境活动。
三、在课的结束部分运用。为了使运动中所造成的疲劳能尽快消除,使高度兴奋的精神状态得到适当抑制,使身体由紧张的运动状态逐渐地过渡到相对静止状态,这部分教学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时教师可通过多种方法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运用情境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如在课结束时,常常采用闭目入静放松法,教师就可提示学生想象自己驾驶着一条大船,课中的大运动量练习,是船在大风大浪中航行,而入静放松时,则是船进入了风平浪静的港湾,静静的,没有一丝风,没有一点浪,尤如军港之夜。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鸟、一只鹰在万里晴空之中翱翔,从而达到快速放松的目的。
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结合课堂教学的三大环节,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使教学任务在教师预设的教学情境中较好地完成,切实达到了学生在愉快中锻炼、发展的目的。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