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乡土资源构建小学校本化活动课程的策略
1.1 努力挖掘乡土资源,编创校本化实践课程教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然以实践为主,但要想提高课程的实效性,仍然需要一本高质量的教材。故学校要调动教师共同讨论、开发和编创新的校本教材,以更好地在乡土资源的基础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在编创校本教材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内容涵盖面要广,要注意使校本内容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在一起。从乡土资源出发,可以将教材大纲按照乡土资源的类别划分。其次,要注意遵循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学生为主体[4]。在编创教材时,教师要从教育目标出发,如小学教育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那么所编创的教材应该体现这一教育内涵。最后, 教材的创编应该有各个科目的教师以及各个年级段的教师代表共同参与,如此才能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材的丰富性与科学性。
基于校本化教材编写原则,教材内容可以根据以下框架大纲编写:首先是地方文献资料,如地方志等,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将对地方乡土文化有一定了解, 为接下来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奠定基础;其次是地方美食,可以在教材中加入制作当地美食、了解地方美食文化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等;再次,校本化教材内容要与学科知识联系,如探访当地的历史文化古迹,并与古诗词文化、民间文学等联系在一起,除了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同样可以与乡土资源结合,如在校本化教材中加入对当地水资源等的介绍,让学生利用数学统计知识,调查当地的水资源情况,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1.2 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为了更好地通过实践活动课程实现教育目的,教师应该努力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形式。
1.2.1 小组合作教学法
在实践课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与团队合作交流的能力是实践能力的重要表现,也是学生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的必备素养。如以当地水资源污染为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让小组成员分工,一部分学生进行水资源调查,一部分学生设计调查问卷,一部分学生整
理统计数据,最后全部学生分工完成统计表,制定探究治理水资源污染问题的具体方案。
1.2.2 模拟实践教学法
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实践课程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及时进行实地实践。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时,应该积极利用这一优势,让学生直接进行模拟实践[5]。如设计一个实践课程主题,假设当地要开发一个旅游产品,让学生根据当地的乡土资源设计一款旅游产品。学生可以根据当地的自然风景、人文景观、美食、民俗等进行综合设计。
1.2.3 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针对一些具体内容的教学。如在校本化实践课程中,教师以当地的一座古庙的介绍为契机, 让学生进行诗词接龙。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展现古庙的图片,让学生根据照片上有的内容背诵一句相关的古诗词。如提到庙,学生可以背诵“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2.4 将教育目的渗透到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
开展校本课程应该将教育目的细化,更好地渗透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挖掘当地的手工艺艺术资源,如剪纸艺术,让学生搜寻当地剪纸艺术的历史来源、文化内涵等,并且邀请当地手工艺人来学校开展讲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爱劳动的精神。教师只有在明确教育目的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教育,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避免教学的盲目性,真正提升教学成效。
我国各地区乡土文化资源丰富,教师在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应该努力挖掘这些丰富的乡土资源, 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校本课程与校本化教材。同时要注意教学形式的丰富性和科学性,在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基础上,渗透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实践化校本课程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