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乡土资源构建小学校本化活动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1 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
对学生而言,道德教育是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传统道德教育主要通过思想道德课程进行,教育成效不显著。学校利用当地乡土资源开展道德教育,让学生近距离了解和感受乡土资源的文化底蕴,必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学生年龄较小,对世界的认知存在极大的自我性与模糊性,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而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仅通过理论教育的方式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效较差。只有让学生真正接触实践性的教育材料,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教育的内涵[2]。
1.2 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在传统综合实践课程中,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更多是通过教育部指定的专门教材进行。但是教育部编订的教材是针对全国各个地区学生的共通性,没有体现各个地区的特色,也难以一一考虑不同地区的实践情况。学校如果能努力挖掘乡土资源,并根据乡土资源开展校本化实践课程,则能够更科学地安排教学计划与内容,让学生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
1.3 我国地方乡土资源丰富,涵盖内容广泛
利用乡土资源开展校本化综合实践课程也具有可行性。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地域辽阔,各个地
区的乡土资源极为丰富,包括自然资源、水文地貌、民俗风土、美食工艺、文学艺术等[3]。挖掘这些乡土资源,并设计科学的校本课程,能为小学教育提供新的发展契机。
基于此,在小学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应用乡土资源既具有重要意义,也具有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