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小学体育课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1.学会准确地将球投入“筐”中。
2.在集体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内容:箩筐球(我们先撇开那种“高不可攀”的标准篮架,把投篮技术回归到篮球活动发明的初始,让学生在欢快、轻松的环境中体现自身的价值).
教学步骤:
1、移动箩筐球
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4人,每两个小组用一只小篮球进行比赛,两组各有一只小箩筐或废纸篓。各组选定一人拿筐,可以自由行动,随时准备接同伴们传来的球。其余人相互传球、抢球,并试图把球投入本队同伴手中的箩筐。
2.箱子球
同上练习,将移动的持筐人改为站在低跳箱上,基本固定了箩筐的活动范围。箱盖上持筐人每接到一次球,本队可得1分。
注意事项:
1.规则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定,如有球在手只能跑三步;不能拉人;不能推人、撞人;可以拍球跑等。
2.场地可大可小,根据活动人数来定。
[联想]
1.用橄榄球玩,其方法是否也一样?
2.同时几个组(3-4个组)一起用一个场地比赛,效果一定会更好吗?
3.箱子上站立的人,小箩筐既可以拿在手中,也可以背在胸前或背在背后,甚至可以顶在头顶上。
4.结论:这种游戏是利用了“篮筐”高度可以调整、“篮筐”可以移动的特点,让学生初步尝试投篮成功的喜悦,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篮球技术的兴趣。
课后反思:这份教案的特点是只写出教学内容的主体部分,未将教学的初始和结束部分写入教案,这可能会被认为是一张不完整的教案。其实,作为一般课来讲,课的核心部分能够这样完整地表达出来,应该算是很好了。那么,前后两部分究竟应该如何处理呢?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都知道,针对不同的班级,其实是应该采用不同的导入手段的,因为一个班级已形成的学习基础、学习氛围等对教师的导入手段会有很大的影响。过去我们习惯于对所有的班级采用变化不大的开始与准备部分的内容,而现在的体育课程改革给了我们展现自己个性化教学的空间,我们完全可以对每个班级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这样做的关键是教师在课前要认真考虑每一个班级的特点,并设计相应的导入方法。导入中,我有意创设贴合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一下子把孩子的思维拉入课堂,在生活情境中活动学习,学生对于知识学的更加有趣味,更加投入,对知识、技能掌握地更加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