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毯、玻”等9个生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背诵第1自然段。
3.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4.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式,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播放关于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视频,请同学们欣赏。
2.师生交流草原风光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及自己对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了解。
3.揭示课题《草原》,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以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视频导入,展示大草原蓝天白云、一碧千里的氛围,让学生对草原风光有初步的感受,使学生“入其境,爱其美”,由此产生对草原的兴趣和向往,拉近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了解作者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
教师提出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受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无限风光,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能力。)
2.学习字词
(1)出示词语:绿毯 线条 柔美 惊叹 回味 乐趣 洒脱 衣裳 彩虹 马蹄 礼貌 拘束 渲染 勾勒 羞涩 目的地 鄂温克 群马疾驰 襟飘带舞 翠色欲流 一碧千里 陈巴尔虎旗
(设计意图:学习“渲染”和“勾勒”这个词语,让国画社团的同学来展示画作,看着图画说一说,意思一目了然。)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教师出示要求: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描绘了几幅画面,试着给每幅画起个名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小标题概括内容,厘清文章脉络,培养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学生交流汇报: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本文“由景及人”的写作方法。
五、学习第1自然段“草原风光图”,开启寻美之旅
1. 初读语段,寻景色之美
教师出示要求:自由读课文第1自然段,用“ ”画出直接描写草原景色的语句,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在感受深的地方作简单批注。
学生活动:在教材中勾画描写景色的语句。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人云际。
(3)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教师提问:通过这些语句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
学生回答:景色美
2.品味语句,寻境界之美
教师出示问题:在这些描写草原景色的语句中,哪一句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预设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教师出示问题:作者为什么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看图。(设计意图:出示草原照片,感受“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所描绘的画面。)
(作者看到的不只是草,“四面都有小丘”,羊群“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预设2: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教师提出问题:“绿毯”和“白色的大花”分别指什么?(“绿毯”指草原,“白色的大花”指羊群)这里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比喻)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字用得最巧妙?(品“绣”字之妙,感受羊群给草原带来的生机,感受草原的动态美。)
预设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教师提出问题:这句话中的“渲染”指的是什么?(用水墨和淡的颜料在宣纸上涂抹)“勾勒”指的是什么?(用线条画出事物的轮廓)从“翠色欲流”一词你可以感受到什么?(翠绿的颜色好像就要流淌出来一样)只渲染而不勾勒的好处是什么?(只渲染而不勾勒,景物和背景的边界就会不太清晰。远远望去,小丘与白云相接,就像绿色要流到云里了)
3.着眼表达,寻感受之美
教师出示问题:身处这样美的环境中,作者有怎样的感受呢?
预设:(1)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2)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教师出示问题:“我”会唱些什么歌?“我”会低吟哪首小诗?
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播放歌曲《天堂》和诗朗诵《敕勒歌》音频。
(设计意图:音乐的渲染加上诵读感受草原的辽阔。)
教师出示问题:如果你是骏马和大牛会回味些什么?
预设1:回味草原的无限风光。
预设2:回味青草的甜美。
(设计意图:联系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引导学生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由理解到想象,发散学生的思维。)
教师出示对比语段并提出问题: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
语段一: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语段二: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
教师总结:我们在描绘景色时,也可以像作者这样,既可以写看到的、听到的,还可以融入自己的感受来写,这样才更能让读者感同身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增强学生的语感,有效落实学段、单元及本课目标。)
六、联系之前所学课文,从所读内容想开去
教师出示问题: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还有哪些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融入了作者的感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预设:在五年级上册《白鹭》一文中,在作者的笔下“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融入感受,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更突出了。
七、指导朗读与背诵
1.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第一句音调稍高,表达出作者要与人分享所见的急切心情;第二句作者心情较激动,整体速度稍快;第三至第六句语速平缓,再现观察者慢慢欣赏的过程和草原的安静;第七句作者被美景深深打动,感受强烈,直抒胸臆,语速加快;第八句写骏马和大牛在静立中“回味草原的乐趣”,速度减慢。
(2)教师播放第1自然段朗读音频,学生听完音频后自由朗读。
2.尝试背诵
教师出示要求:尝试依据下面的顺序背诵第1自然段。
学生根据提示背诵第1自然段。
八、课堂演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课堂演练
2.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跟随老舍的脚步初入呼伦贝尔大草原,感受到了草原奇丽的风光。下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课文,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与淳朴。
3.课后作业
(1)积累本课学习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设计意图:背诵优美的段落,让学生积累优美的语句,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