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节人》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2.能够讲一个关于老师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围绕第一个阅读任务,采用合适的方法阅读了《竹节人》。这节课我们继续围绕剩下的两个任务来读这篇文章。
二、完成任务2
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1.(1)教师提出自主学习要求:细读相关段落,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想一想,“乐趣”表现在哪些方面?
(2)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相关段落并进行总结。
(3)汇报交流预设1:第3、4自然段写了制作之乐。
(4)展示自己的制作
(设计意图:学习了第一课时后,发现同学们对竹节人的兴趣不亚于书中的孩子,于是布置孩子们自己回家也尝试做一做竹节人,通过体验,既掌握了制作步骤,又感受到制作的无穷乐趣。)
预设2:第8—23自然段写了玩耍之乐。
2.感受制作之乐
教师出示第3、4自然段内容,学生感受制作竹节人的乐趣。
预设:“那一段时间,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则生意特别好”,这句话说明竹节人对“我们”有着无穷的吸引力,让我感受到制作竹节人充满乐趣。
3.感受玩耍之乐
(1)教师提出要求:你从玩竹节人中体会到哪些乐趣呢?和同学交流一下吧。
(2)小组交流竹节人的玩耍之乐,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①斗竹节人的乐趣
预设:通过 “壮士模样”“威风凛凛”“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呆头呆脑”“挺着肚子净挨揍”等语句,可以感受到“我们”的快乐与投入,这是斗竹节人的乐趣。
②装饰竹节人、给竹节人取名号的乐趣
预设1: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称“齐天小圣”。
预设2: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装在竹节人手上就是“金钩大王”。
预设3:用铅皮剪一把偃月刀,用铁丝系一绺红丝线做一柄长矛,给那竹节人装上,再挖空心思取一个更威风、更吓人、叫得更响的名号。
预设4:给竹节人黏上一个橡皮雕成的脑袋,做一套纸盔甲。
③围观斗竹节人的乐趣
预设:从“一圈黑脑袋”“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入了迷”“伸”“探”等词语,可以看出“我们”对斗竹节人的喜爱和关注,这些都是侧面描写。
教师总结:无论是制作还是玩耍,竹节人都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乐趣。
教师板书:
我们也来斗一斗。
(设计意图:有些快乐,是必须自己亲身感受的,那就一起玩一玩吧。)
三、完成任务3
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1.明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1)①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要讲好一个故事要明确起因、经过和结果。
②教师提出要求:默读课文第20—29自然段,圈画出关键词,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别是什么。
(2)学生默读课文并圈画相关内容。
(3)汇报交流
预设1:第20—22自然段是故事的起因,讲的是课上贪玩竹节人被没收。
预设2:第23—27自然段是故事的经过,讲的是意外发现老师也爱玩竹节人。
预设3:第28、29自然段是故事的结果,讲的是“我们”两手空空悄然离开。
2.感受文中的神态描写
(1)教师提出要求:再次默读课文第20—29自然段,画出描写老师和“我们”神情的词语。
(2)学生默读课文并圈画相关内容。
(3)汇报交流
预设1:描写老师神态的词语有“怒气冲冲”“全神贯注”“忘乎所以”,通过这些词语可以看出老师的心情是由生气到开心的。
预设2:描写“我们”神态的词语有“沮丧”“悻悻然”“相视一笑”“心满意足”,通过这些词语可以看出“我们”的心情是由沮丧到惊喜,最后变得释然。
3.尝试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师提出要求: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讲一讲这个故事吧。
预设:“我们”上课贪玩竹节人,老师非常生气,没收了我们的竹节人,“我们”很沮丧。下课后,“我们”希望能在老师的窗外找到竹节人,却意外发现老师也爱玩竹节人,这让“我们”感到十分惊喜,虽说最后两手空空悄然离开,但是“我们”的心情已经释然了。
四、总结阅读方法
1.教师提出问题:我们今天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分别重点阅读了哪些内容?用到了哪些阅读方法?
预设1:为完成“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个任务,可以先快速读全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读。
预设2:“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文章中写“我们”投入地做玩具、玩玩具的部分……
预设3:为完成“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这个任务,我主要关注了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的内容,重点梳理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主题概括,拓展延伸
1.主题概括
这篇文章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代做竹节人、玩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自己偷偷玩竹节人的情景,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了儿童的喜悦与满足,同时也写出了老师童心未泯的一面,抒发了对老师的亲近与理解,字里行间流露出简易的儿时玩具带来的心灵快乐。
2.拓展延伸
滚铁环
那天活动课,老师给我们拿来了“滚铁环”的器材——铁环、铁钩。大家看到器材拿来了,一窝蜂似的朝那里涌去,争先恐后地抢着。我好不容易抢到了器材,挤出人群,跑到一边津津有味地玩了起来。
我右手握住铁钩,左手将铁环放在地上向前一滚。铁环还没等我把它钩住,就像个懒虫似的扭了几下便倒在地上了。
看来是力气用得太小,我暗自思忖。这回我把铁环使劲儿向前一推,它立刻快速向前滚去,可还没等我回过神来,铁环不知跑到哪儿去了……
我再次滚动铁环,这次铁钩总算能跟上铁环了,可是我没跑几步,只听“砰”的一声,我的铁环跟另一个同学的撞在一块儿了,顿时,我像泄了气的皮球。唉,这么难侍候的家伙不玩也罢。
同学们,看来,要想征服手中的玩具,就得对它的习性了如指掌,和它默契配合,还必须和它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六、课堂演练,课后作业
1.课堂演练
2.课后作业
(1)带着自己的阅读目的再读《竹节人》。
(2)小练笔:写一写你喜欢的玩具给你带来的乐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