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区宋剑湖小学小学教学设计
备课日期: 教学日期:—月 日
课 题 | 3、古诗词三首 | 单元 | 一 |
教学内容 | 学习古诗《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 书》 | 课时 | 1 |
教学目标 | 1. 认识3个生字,正确朗读诗词。 2. 了解诗词的作者。 3. 学习古诗《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理解诗句大意,体会 诗人的情感。 | ||
教学重难点 | 1. 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恋之情; 2.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 ||
教学具准备 | CAI课件 | ||
教学过程 | 教学设计 | 二度设计 | |
一、 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我们的祖国有巍峨的群山,有浩瀚的江海,有无边的森林,有 起伏的稻田。唐诗宋词中,就有许多是描写山水风景的。如王之涣 《凉州词》中的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 居易《忆江南》中的诗句:“日岀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还有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 落九天。”今天,我们将学习新课《古诗词三首》。(板书课题: 古诗词三首) 二、 品读古诗,认识作者。 1. 认识生字:德、鹊、蝉、稻。学会正确读写。 2. 认识诗歌的作者,简介。 孟浩然,唐代诗人。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与另一 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 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的词属于豪放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 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 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 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3. 读岀节奏。学生先自读,教师指导: 并板书: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 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岀来,小组讨 论。 三、 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 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同学合作。 2. 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岀各诗句的意思。 |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 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4,全班齐读此诗。 四、 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 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 学生发言,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 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 5. 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 练习背诵。 五、 总结学法,自学新诗。 1. 总结学习方法: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 境 悟其感情 (板书: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 其感情) 2. 用总结的学习方法尝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学生 按步骤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 检查回馈,点拨指导。 1. 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2. 再读全诗,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你能准确地感受全诗的意境 吗? 3.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感悟遣词用句的技巧: (1) 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即打翻的墨汁,形象逼真。 (2) 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 (3) 一个“未”字,突岀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 “乱”字,写岀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岀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 力。 4. 提问后,明确: 这首诗的大意是:黑色的云像打翻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 住,白色雨点就像珍珠一样乱跳,蹦入船中。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 大风把云和雨吹散了,望湖楼下的湖面平静得好似蓝天。 七、 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感情朗读,将学生引入情境,直面美景,从而入情入境,熟读 成诵,水到渠成。
| |
板书设计: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 | |
教学反思: |